首页--医药、卫生论文

元认知信念、专业承诺与大专医学生学业拖延的关系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5页
   ·研究背景第14-23页
     ·学业拖延第14-21页
     ·元认知第21-22页
     ·大学生的专业承诺第22-23页
   ·理论框架第23-24页
   ·研究目的及目标第24-25页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5-31页
   ·研究设计第25页
   ·研究对象第25页
     ·样本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第25页
     ·样本量的确定第25页
   ·研究工具第25-27页
     ·个人基本情况问卷(见附录1)第26页
     ·修订的大学生学业拖延问卷(见附录2)第26页
     ·关于拖延的元认知信念问卷(见附录3)第26-27页
     ·BRUMS心境量表(见附录4)第27页
     ·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见附录5)第27页
   ·研究过程第27-30页
     ·查阅相关文献第27-28页
     ·英文版MBPQ问卷的翻译与修订第28页
     ·预调查第28页
     ·取得相关人员同意第28页
     ·资料收集第28页
     ·资料整理第28-29页
     ·资料统计第29-30页
   ·质量控制第30-31页
第三章 结果第31-51页
   ·一般资料第31-32页
   ·各量表的评估第32-33页
   ·大专医学生学业拖延现状及其人口学特点第33-39页
     ·大专医学生学业拖延情况总体描述第33页
     ·大专医学生不同学业任务的拖延情况及比较第33-35页
     ·大专医学生学业拖延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第35-38页
     ·一般资料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分析第38-39页
   ·关于拖延的元认知信念及其与拖延的相关分析第39-44页
     ·关于拖延的元认知信念得分情况第39-41页
     ·元认知信念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及相关分析第41-42页
     ·不同拖延程度的大专医学生元认知信念的差异比较第42-43页
     ·不同元认知信念者学业拖延程度的差异比较第43页
     ·元认知信念与学业拖延程的相关分析第43-44页
   ·大专医学生专业承诺现状、差异比较及其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第44-47页
     ·大专医学生专业承诺现状第44页
     ·大专医学生专业承诺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及相关分析第44-46页
     ·不同拖延程度的大专医学生专业承诺差异比较第46页
     ·专业承诺与学业拖延的相关分析第46-47页
   ·大专医学生心境状态及其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第47-49页
     ·大专医学生心境状态的描述第47-48页
     ·大专医学生心境状态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第48页
     ·不同拖延程度的大专医学生心境状态差异比较第48页
     ·心境状态与学业拖延的相关分析第48-49页
   ·影响是否明显学业拖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第49-51页
     ·影响是否明显学业拖延的各因素赋值第49页
     ·各因素影响是否明显拖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第49-51页
第四章 讨论第51-63页
   ·测量工具的评估第51页
   ·关于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的讨论第51-54页
     ·关于大专医学生学业拖延总体情况的讨论第51-52页
     ·不同学业任务拖延情况的讨论第52-53页
     ·人口学变量对学业拖延的影响的讨论第53-54页
   ·关于大专医学生的拖延元认知信念的讨论第54-56页
     ·大专医学生的拖延元认知信念的总体情况第54页
     ·元认知信念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及相关分析的讨论第54-55页
     ·不同信念分占优势与不同拖延程度关系的讨论第55-56页
   ·大专医学生专业承诺状况及其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的讨论第56-58页
     ·大专医学生专业承诺的总体情况的讨论第56-57页
     ·对大专医学生专业承诺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与相关分析的讨论第57-58页
     ·大专医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的讨论第58页
   ·大专医学生考前心境状态及其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的讨论第58-60页
     ·大专医学生考前心境状态的讨论第58-59页
     ·大专医学生考前心境状态与学业拖延的关系讨论第59-60页
   ·本研究对大学教育的启示第60-62页
     ·正确看待学生的拖延行为,引导学生内省第60-61页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第61页
     ·适当运用奖惩机制,充分利用积极情绪的良性循环作用第61页
     ·任务布置具体明确第61-62页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氛围第62页
   ·本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建议第62-63页
第五章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3页
附录第73-81页
综述第81-91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致谢第91-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省公立医院区域医疗合作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准剂量法在职业铅接触与健康损害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