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低碳经济理论 | 第19-23页 |
·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 | 第19-20页 |
·低碳经济的内涵 | 第20-21页 |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 第21-22页 |
·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3-27页 |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 | 第23-24页 |
·生态足迹理论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生态足迹理论基本假设 | 第25-26页 |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典型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分析 | 第28-31页 |
·大同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分析 | 第28-29页 |
·矿区概况 | 第28页 |
·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其启示 | 第28-29页 |
·鄂尔多斯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分析 | 第29-30页 |
·矿区概况 | 第29-30页 |
·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其启示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分析 | 第31-47页 |
·矿区概况 | 第31-36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1-34页 |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34页 |
·生态环境概况 | 第34-36页 |
·矿区生态足迹分析 | 第36-43页 |
·生态足迹测算 | 第37-39页 |
·生态承载力测算 | 第39-40页 |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比较 | 第40页 |
·模型测算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生态赤字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 第43-45页 |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 第43-44页 |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 第45-46页 |
·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优越 | 第45-46页 |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历史机遇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 第47-55页 |
·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 第47页 |
·发展目标 | 第47页 |
·发展思路 | 第47页 |
·鸡西矿区低碳经济总体发展模式 | 第47-54页 |
·节能减排模式 | 第48-49页 |
·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 第49-52页 |
·替代能源发展模式 | 第52-53页 |
·森林碳汇模式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途径 | 第55-58页 |
·推进煤电化基地建设 | 第55-56页 |
·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 第56页 |
·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 | 第56页 |
·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6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6-67页 |
详细摘要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