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 浮游动物粒径谱研究综述 | 第13页 |
| 1 粒径谱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Sheldon 型粒径谱 | 第13-14页 |
| ·标准化粒径谱[12](Normalized Size Spectra) | 第14页 |
| ·浮游动物个体体积计算及其与生物量之间的转换 | 第14-15页 |
| ·体积计算与转换公式 | 第14页 |
| ·生物量表现形式 | 第14-15页 |
| 2 粒径谱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国外浮游动物粒径谱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国内浮游动物粒径谱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象山港浮游动物研究情况 | 第16-17页 |
| 3 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粒级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17页 |
| 4 结语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特征 | 第18-3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21页 |
| ·象山港海域概况 | 第18-19页 |
| ·站位设置 | 第19-20页 |
| ·采样、计数与鉴定 | 第20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 ·优势种 | 第20页 |
| ·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 ·种类组成 | 第21-24页 |
| ·丰度与生物量 | 第24-27页 |
| ·优势种 | 第27页 |
| ·浮游动物多样性 | 第27-28页 |
| ·群落格局 | 第28-30页 |
| 3 讨论 | 第30-32页 |
| ·象山港 II 网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差异 | 第30-31页 |
| ·象山港浮游动物多样性 | 第31页 |
| ·内湾小型桡足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 第31-32页 |
| 4 结论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象山港浮游动物粒径谱时空变化 | 第33-4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 ·调查海区 | 第34页 |
| ·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 | 第34页 |
| ·Sheldon 粒径谱制作 | 第34页 |
| ·正态化粒径谱 | 第34页 |
|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 2 结果 | 第35-39页 |
| ·浮游动物粒级 | 第35-37页 |
| ·标准化生物量谱 | 第37-39页 |
| 3 讨论 | 第39-41页 |
| ·象山港粒径谱的谱型特征 | 第39-40页 |
| ·象山港粒径谱的斜率和截距 | 第40-41页 |
| ·斜率和截距的时间特征 | 第40-41页 |
| ·斜率和截距的空间特征 | 第41页 |
| 4 结论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第42-5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4页 |
| ·象山港海域概况 | 第43页 |
| ·站位设置 | 第43页 |
| ·采样、计数与鉴定 | 第43页 |
| ·环境因子测定 | 第43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 ·粒径分组 | 第43-44页 |
| ·统计分析 | 第44页 |
| 2 结果 | 第44-49页 |
| ·环境因子 | 第44-45页 |
| ·优势种丰度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 ·不同粒级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46-49页 |
| ·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 BIO-ENV 分析 | 第49页 |
| 3 讨论 | 第49-54页 |
| ·象山港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49-50页 |
| ·象山港优势种生态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第50-51页 |
| ·象山港各粒级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第51-52页 |
| ·微型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时空相关性 | 第51页 |
| ·中小型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时空相关性 | 第51页 |
| ·大型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时空相关性 | 第51-52页 |
| ·象山港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 BIO-ENV 分析相关性探讨 | 第52-54页 |
| 4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在学期间成果 | 第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