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7-8页 |
| ·题目来源 | 第8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8-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 ·技术路线 | 第8-9页 |
| ·创新点 | 第9-10页 |
| 第二章 油田概况 | 第10-11页 |
| ·油田自然地理条件 | 第10页 |
| ·勘探与开发简况 | 第10-11页 |
| 第三章 地质与油藏特征 | 第11-33页 |
| ·构造 | 第11-12页 |
| ·构造特征 | 第11-12页 |
| ·沉积相分析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12-21页 |
| ·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 第12-13页 |
| ·沉积结构特征 | 第13-15页 |
| ·沉积构造特征 | 第15-19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19-20页 |
| ·砂体平面展布 | 第20-21页 |
| ·储层特征 | 第21-32页 |
| ·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 第21-24页 |
| ·储层物性 | 第24-27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27-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的建立 | 第33-38页 |
|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的意义 | 第33页 |
| ·宋家洼油区延9油藏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 ·宋家洼油区延9油藏储层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注水开发动态分析 | 第38-52页 |
| ·区块整体动态分析 | 第38-51页 |
| ·采收率计算 | 第39-42页 |
| ·宋家洼延9油藏水驱采收率计算 | 第42-44页 |
| ·产能变化分析 | 第44-46页 |
| ·注水前后指标变化对比法 | 第46-47页 |
| ·注水前后指标自然变化对比法 | 第47-49页 |
| ·注水前后指标变化对比法与指标自然变化对比法应用分析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宋家洼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第52-79页 |
| ·油藏模拟模型建立 | 第52-55页 |
| ·模拟区域的确定 | 第52页 |
| ·平面网格及模拟层的划分 | 第52-53页 |
| ·地质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 ·油藏模型初始化 | 第54页 |
| ·地层和流体参数 | 第54-55页 |
| ·相渗数据 | 第55页 |
| ·历史拟合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55-70页 |
| ·模型参数可调范围确定 | 第56-58页 |
| ·历史拟合结果 | 第58-65页 |
|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65-69页 |
| ·目前开发状况及效果评价 | 第69-70页 |
| ·开发方案调整及预测 | 第70-78页 |
| ·压力保持水平 | 第70-72页 |
| ·注采比 | 第72-73页 |
| ·油井转注 | 第73-74页 |
| ·结合剩余油分布进行油井转注 | 第74-75页 |
| ·油井转注结合打加密井 | 第75-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认识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 详细摘要 | 第84-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