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巡回审判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我国巡回审判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影响因素 | 第12-19页 |
(一) 我国巡回审判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12-16页 |
1. 巡回审判制度的建立 | 第12-13页 |
2. 巡回审判制度的发展 | 第13-14页 |
3. 巡回审判制度的弱化 | 第14-15页 |
4. 巡回审判制度的复兴 | 第15-16页 |
(二) 影响我国巡回审判制度的因素 | 第16-19页 |
1. 政治因素 | 第17-18页 |
2. 司法理念 | 第18-19页 |
3. 社会环境 | 第19页 |
二、我国巡回审判制度的运作样态与特征 | 第19-27页 |
(一) 我国巡回审判制度的运作样态 | 第20-25页 |
1. 文本分析及统计 | 第20-23页 |
2. 实证调研及描述 | 第23-25页 |
(二) 我国巡回审判制度的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1. 巡回收案 | 第25页 |
2. 就地办案 | 第25页 |
3. 注重调解 | 第25-26页 |
4. 案件类型相对集中 | 第26-27页 |
5. 主要适用简易程序 | 第27页 |
三、我国巡回审判制度的功能 | 第27-31页 |
(一) 基于民众的视角 | 第28-29页 |
1. 便利人民群众诉讼 | 第28-29页 |
2. 减轻民众诉讼负担 | 第29页 |
(二) 基于国家的视角 | 第29-31页 |
1. 合理配置有限的司法资源 | 第29-30页 |
2. 及时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 第30页 |
3. 开展普法宣传,推行法治 | 第30-31页 |
四、我国巡回审判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一) 司法为民流于形式 | 第31-33页 |
(二) 立法过于抽象,制度运行欠缺可操作性 | 第33-34页 |
(三) 物质保障不充分 | 第34页 |
(四) 法庭与基层组织沟通不够 | 第34-35页 |
(五) 现代司法与乡土秩序的冲突 | 第35-36页 |
五、我国巡回审判制度的完善构想 | 第36-41页 |
(一) 明确目标,适应我国司法改革的导向和要求 | 第36-37页 |
(二) 完善立法,加强制度运行可操作性 | 第37-38页 |
(三) 加强法院的物质保障,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 | 第38页 |
(四) 建立巡回审判法庭与基层组织的合作沟通机制 | 第38-39页 |
(五) 扩展巡回审判制度的功能,寻求最佳司法效果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