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植原体研究进展 | 第11-33页 |
1 植原体概述 | 第11-26页 |
·植原体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 第11页 |
·植原体基因组 | 第11-12页 |
·植原体的生理特征和传播方式 | 第12-13页 |
·植原体的分类 | 第13-18页 |
·传统分类 | 第14页 |
·血清学分类 | 第14-15页 |
·DNA分子杂交分类 | 第15页 |
·RFLP分类 | 第15-16页 |
·基于核糖体RNA序列及系统发育的分类 | 第16-18页 |
·植原体的分子检测和鉴定 | 第18-23页 |
·血清学检测 | 第18-19页 |
·核酸杂交检测 | 第19页 |
·PCR检测 | 第19-22页 |
·RFLP检测 | 第22-23页 |
·异源双链迁移率分析 | 第23页 |
·植原体的分子生物学 | 第23-25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 | 第23页 |
·16S rRNA-23S rRNA基因之间的间隔区域(SR) | 第23页 |
·核糖体蛋白质操纵子基因序列 | 第23-24页 |
·延伸因子基因序列 | 第24页 |
·植原体基因组及其染色质外DNA | 第24-25页 |
·翠菊黄化组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2 植原体病害 | 第26-27页 |
·植原体病害的症状 | 第27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植原体病害的防治 | 第31-32页 |
4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桃树黄化病病原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 第33-56页 |
1 材料 | 第33-34页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33页 |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4页 |
2 方法 | 第34-40页 |
·植原体D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植原体16S rDNA的Nest-PCR扩增 | 第35-37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35页 |
·引物序列 | 第35-36页 |
·PCR反应程序 | 第36页 |
·琼脂糖电泳凝胶 | 第36-37页 |
·植原体16S rDNA PCR产物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 第37-39页 |
·植原体16S rDNA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7页 |
·连接反应 | 第37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37-38页 |
·转化大肠杆菌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和电泳 | 第38页 |
·16S rRNA序列比较分析和进化树的组建 | 第38-39页 |
·荧光显微镜观察实验 | 第39页 |
·嫁接实验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3页 |
·田间症状表现 | 第40-41页 |
·植原体DNA提取方法的改进和PCR条件的优化 | 第41-43页 |
·PCR产物的克隆及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 第43-45页 |
·16S rDN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45-47页 |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及分析 | 第47-50页 |
·DAPI荧光染色检测 | 第50-51页 |
·嫁接实验 | 第51-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第三章 玉兰黄化病病原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 第56-64页 |
1 材料 | 第56-57页 |
·植物材料 | 第56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56页 |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5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6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6-5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7页 |
·样品DNA的提取 | 第57页 |
·植原体的PCR反应 | 第57页 |
·PCR产物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田间症状表现 | 第57页 |
·PCR检测 | 第57-58页 |
·16SrDN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58-60页 |
·玉兰黄化病植原体系统进化树构建及分析 | 第60-63页 |
4 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