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碰撞背景下火山岩储层成因机制--以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 第12-18页 |
·火山岩及火山岩相 | 第12-14页 |
·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关于后碰撞火山岩 | 第16-17页 |
·研究区石炭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9-20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及构造特征 | 第21-26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2页 |
·滴西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 第22-26页 |
第3章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第26-50页 |
·溢流火山岩岩相学 | 第26页 |
·溢流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31页 |
·主量元素 | 第26-28页 |
·微量元素 | 第28-31页 |
·长斑岩岩相学 | 第31页 |
·正长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31-35页 |
·主量元素 | 第31-33页 |
·微量元素 | 第33-35页 |
·同位素年代学 | 第35-43页 |
·样品来源及测试结果 | 第35-40页 |
·正长斑岩与玄武岩的关系 | 第40-43页 |
·火山岩形成时间 | 第43页 |
·火山岩后碰撞环境及岩浆成因 | 第43-50页 |
·火山岩后碰撞背景分析 | 第43-45页 |
·火山岩源区性质 | 第45-48页 |
·岩浆演化 | 第48-50页 |
第4章 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 | 第50-64页 |
·地层特征 | 第50-53页 |
·火山岩岩性特征 | 第53-56页 |
·次火山岩类 | 第53页 |
·火山熔岩类 | 第53-54页 |
·火山碎屑熔岩类 | 第54页 |
·火山碎屑岩类 | 第54-55页 |
·火山-沉积碎屑岩类 | 第55-56页 |
·各岩类测井响应特征 | 第56页 |
·火山岩岩相特征 | 第56-62页 |
·次火山岩相 | 第57-59页 |
·火山爆发相 | 第59-60页 |
·溢流相 | 第60-61页 |
·火山沉积相 | 第61-62页 |
·火山喷发模式及岩性岩相分布 | 第62-64页 |
第5章 储层成因机制及分布特征 | 第64-119页 |
·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 第64-79页 |
·储集空间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64-73页 |
·储集空间大小分布特征 | 第73-77页 |
·储集空间组合方式 | 第77-79页 |
·储集空间形成机制 | 第79-88页 |
·原生孔缝的成因机理 | 第79-84页 |
·原生孔缝分布模式 | 第84-86页 |
·次生孔、洞、缝的成因机理 | 第86-88页 |
·储集空间纵向分布特征 | 第88-90页 |
·储集空间形成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90-96页 |
·岩性岩相决定原生储集空间类型及分布 | 第90-92页 |
·风化淋滤作用 | 第92-93页 |
·构造作用 | 第93-96页 |
·埋藏溶蚀作用 | 第96页 |
·储集空间演化规律 | 第96-101页 |
·喷出作用形成的火山岩 | 第98-100页 |
·侵入作用形成的次火山岩 | 第100-101页 |
·储集空间平面展布特征 | 第101页 |
·储层评价及分布 | 第101-119页 |
·储集物性 | 第102-105页 |
·孔隙结构 | 第105-110页 |
·储层分类评价 | 第110-11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9-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从事的科研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