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对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的影响探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保存环境 | 第12-13页 |
| ·风化因素 | 第13-14页 |
| ·温度作用 | 第14-15页 |
| ·湿度作用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丹凤门遗址病害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18-30页 |
| ·遗址概况 | 第18-20页 |
| ·土样工程特性 | 第20-23页 |
| ·矿物组成 | 第20-21页 |
| ·物理特性 | 第21页 |
| ·化学特性 | 第21-23页 |
| ·病害现状 | 第23-26页 |
| ·片状剥蚀 | 第23-24页 |
| ·裂隙(缝) | 第24-25页 |
| ·掏蚀 | 第25页 |
| ·生物破坏 | 第25-26页 |
| ·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 ·内部因素 | 第26页 |
| ·外部因素 | 第26-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丹凤门遗址现场环境监测 | 第30-36页 |
| ·遗址空气环境监测 | 第30-31页 |
| ·布点原则 | 第30页 |
| ·监测仪器 | 第30页 |
| ·监测内容 | 第30-31页 |
| ·布设位置 | 第31页 |
| ·遗址本体环境参数监测 | 第31-36页 |
| ·布点原则 | 第31页 |
| ·监测仪器 | 第31-32页 |
| ·监测内容 | 第32页 |
| ·布设位置 | 第32-34页 |
| ·传感器埋设过程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温度对丹凤门遗址的影响研究 | 第36-71页 |
| ·遗址环境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 第36-41页 |
| ·日循环温度变化规律 | 第36-37页 |
| ·春、夏季温度变化规律 | 第37-39页 |
| ·温度空间分布变化规律 | 第39-41页 |
| ·遗址环境与遗址本体温度变化规律关联性研究 | 第41-46页 |
| ·横向温度变化规律 | 第41-43页 |
| ·纵向温度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 ·春、夏季温度变化规律 | 第44-46页 |
| ·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 第46-68页 |
| ·温度热响应规律研究 | 第46-54页 |
| ·温度对土样风化的影响 | 第54-63页 |
| ·温度对水盐运移的影响 | 第63-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 第五章 湿度对丹凤门遗址的影响研究 | 第71-103页 |
| ·遗址环境湿度变化规律研究 | 第71-76页 |
| ·日循环湿度变化规律 | 第71-72页 |
| ·春、夏季湿度变化规律 | 第72-74页 |
| ·湿度空间分布变化规律 | 第74-76页 |
| ·遗址环境与遗址本体湿度变化规律关联性研究 | 第76-78页 |
| ·横向湿度变化规律 | 第76-77页 |
| ·纵向湿度变化规律 | 第77页 |
| ·春、夏季湿度变化规律 | 第77-78页 |
| ·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 第78-99页 |
| ·毛细水作用对土样风化的影响 | 第79-85页 |
| ·空气湿度变化对土样风化的影响 | 第85-90页 |
| ·土样湿度变化对裂隙发育的影响 | 第90-94页 |
| ·湿度对水盐运移的影响 | 第94-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