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柱、梁—土坯组合墙体抗侧承载力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生土建筑的历史与未来 | 第9-11页 |
| ·生土建筑的震害情况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生土建筑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国外生土建筑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 ·国内生土建筑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 ·南疆生土建筑现状 | 第15-17页 |
| ·生土建筑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17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木材基本力学性能试验与分析 | 第19-38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材料的选择与准备 | 第19页 |
| ·木材顺纹抗拉、压试验 | 第19-24页 |
| ·木材顺纹抗拉试验 | 第19-21页 |
| ·木材顺纹抗压试验 | 第21-22页 |
| ·木材横纹抗压试验 | 第22-24页 |
| ·木梁抗弯性能试验 | 第24-29页 |
|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5-26页 |
| ·加载制度与装置 | 第26页 |
| ·破坏形态 | 第26-27页 |
| ·试验数据、曲线及分析 | 第27-29页 |
| ·木梁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29-35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木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 ·木梁有限元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31-35页 |
| ·木梁试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对比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素土坯墙体抗侧承载力试验 | 第38-50页 |
|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38-39页 |
| ·试验装置与测点布置 | 第39页 |
| ·加载制度 | 第39-40页 |
| ·墙体破坏过程与形态 | 第40-42页 |
| ·素土坯墙体 1(STQ-1) | 第40-41页 |
| ·素土坯墙体 2(STQ2) | 第41-42页 |
| ·素土坯墙体 3(STQ3) | 第42页 |
| ·滞回特性 | 第42-45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8页 |
| ·承载力 | 第45-46页 |
| ·延性 | 第46-47页 |
| ·土坯墙体抗侧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 ·素土坯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木框架抗侧承载力试验 | 第50-56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试件设计与制作安装 | 第50-51页 |
| ·试验装置和测点布置 | 第51-52页 |
| ·加载制度 | 第52页 |
| ·木框架破坏过程与形态 | 第52-53页 |
| ·滞回特性 | 第53-54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木柱、梁-土坯组合墙体抗侧承载力试验 | 第56-65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试件设计与制作安装 | 第56-57页 |
| ·试验装置和测点布置 | 第57-58页 |
| ·加载制度 | 第58页 |
| ·墙体破坏过程与形态 | 第58-61页 |
| ·木柱、梁-土坯组合墙体 1(ZHQ1) | 第58-59页 |
| ·木柱、梁-土坯组合墙体 2(ZHQ2) | 第59-61页 |
| ·滞回特性 | 第61-63页 |
| ·承载力及延性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