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14页 |
| ABSTRACT | 第14-20页 |
| 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 前言 | 第30-32页 |
| 1. 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 ·总结部分中医内容本体建设的方法、存在问题及尝试的解决方法 | 第32-33页 |
| ·语义检索,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 第33页 |
| ·总结用户关注的焦点,可以对数据库的建设提供完善依据 | 第33-34页 |
| 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34-38页 |
|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 ·智能检索的关键问题 | 第35页 |
| ·总体研究 | 第35-36页 |
| ·具体研究路线 | 第36-38页 |
| 3. 需求调研 | 第38-50页 |
| ·对中医临床文献内容的调研 | 第38-43页 |
| ·调查目的 | 第38页 |
| ·被调查对象 | 第38页 |
| ·调查方式 | 第38页 |
| ·调查结果 | 第38-43页 |
| ·调查结论 | 第43页 |
| ·对中医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检索需求的调研 | 第43-50页 |
| ·调查目的 | 第43-44页 |
| ·被调查对象 | 第44页 |
| ·调查方式 | 第44-45页 |
| ·调查结果 | 第45-48页 |
| ·以疾病为检索入口 | 第45页 |
| ·以方剂为检索入口 | 第45页 |
| ·以单味药为检索入口 | 第45页 |
| ·以症状(多)为检索入口 | 第45-48页 |
| ·调查结论 | 第48-50页 |
| 4. 研究对象 | 第50-52页 |
| ·检索来源及方式 | 第50页 |
| ·入选条件 | 第50-51页 |
|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51-52页 |
| 5. 数据处理 | 第52-66页 |
| ·疾病名称的处理 | 第53-56页 |
| ·证候名称的处理 | 第56-58页 |
| ·症状名称的处理 | 第58-60页 |
| ·方剂名称的处理 | 第60-62页 |
| ·中药名称的处理 | 第62-64页 |
| ·腧穴名称的处理 | 第64页 |
| ·治则名称的处理 | 第64-66页 |
| 6. 智能检索的设计和实现 | 第66-81页 |
| ·智能检索系统的设计流程 | 第66页 |
| ·领域本体的构建 | 第66页 |
| ·原始资源的收集 | 第66页 |
| ·元数据的提取 | 第66页 |
| ·智能检索实现方式 | 第66页 |
| ·建立本体 | 第66-81页 |
| ·本体建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 第67页 |
| ·本体建立的方法和工具 | 第67-68页 |
| ·本体建立的基本流程 | 第68页 |
| ·首先确定本研究所需建立的中医本体所涉及的领域范围和使用目的 | 第68页 |
| ·列举重要的概念和概念的属性 | 第68页 |
| ·最后确定概念间的语义关系 | 第68页 |
| ·语义关系的确定 | 第68-72页 |
| ·中医疾病 | 第69页 |
| ·证候 | 第69-70页 |
| ·治则 | 第70页 |
| ·方剂 | 第70-71页 |
| ·中药 | 第71页 |
| ·腧穴 | 第71-72页 |
| ·中药药理作用 | 第72页 |
| ·部分中医本体的建立 | 第72-81页 |
| ·疾病本体的建立 | 第73-74页 |
| ·证候本体的建立 | 第74-75页 |
| ·方剂本体的建立 | 第75-77页 |
| ·中药本体的建立 | 第77页 |
| ·治则的本体 | 第77-78页 |
| ·穴位的本体 | 第78-81页 |
| 7. 智能检索模型的设计 | 第81-90页 |
| ·系统构架 | 第82-84页 |
| ·前端系统 | 第82页 |
| ·用户意图分析系统 | 第82-83页 |
| ·语义查询系统 | 第83页 |
| ·日志系统 | 第83页 |
| ·后台数据库 | 第83页 |
| ·结果优化模块 | 第83-84页 |
| ·系统流程 | 第84-86页 |
| ·相似度算法 | 第86-90页 |
| ·用户查询语言和本体本身的相似度 | 第86-88页 |
| ·用户查询的词语所对应的本体在文献中的重要性 | 第88-90页 |
| 8. 中医临床文献的智能检索模型 | 第90-97页 |
| ·基本检索 | 第90页 |
| ·分类检索 | 第90页 |
| ·导航检索 | 第90页 |
| ·高级检索 | 第90-92页 |
| ·检索词高级检索 | 第90-91页 |
| ·布尔逻辑 | 第90-91页 |
| ·截词检索 | 第91页 |
| ·检索框下拉提示 | 第91页 |
| ·自然语句检索 | 第91-92页 |
| ·专业答疑 | 第92页 |
| ·记录并向用户展示历次查询过的问题 | 第92页 |
| ·检索结果按照相关性排序 | 第92页 |
| ·计量统计功能 | 第92-97页 |
| 9. 系统测试评价 | 第97-100页 |
| 10. 结论 | 第100-102页 |
| ·对中医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参考指导作用 | 第100页 |
| ·尝试新的本体建立方式 | 第100-101页 |
| ·检索结果相关性排序的算法采用两种算法的结合 | 第101页 |
| ·实现两个异构数据库间的共享检索 | 第101页 |
| ·探索了数据规范的方法 | 第101-102页 |
| 11. 展望 | 第102-103页 |
| ·中医证候、症状、治则、中药等信息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大力投入 | 第102页 |
| ·中医诊疗本体的建立需要进一步探讨方法和工具 | 第102页 |
| ·数据库建库流程 | 第102-103页 |
| 12. 结语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 附录1 中医临床文献检索需求调查表 | 第109-114页 |
| 附录2 《中医临床文献检索需求调查表》调查报告 | 第114-120页 |
| 附录3 中医临床文献内部信息分布的调查报告 | 第120-127页 |
| 附录4 辅助相似度计算的中医证候单元详表 | 第127-129页 |
| 附录5 研究对象中疾病和证候的排序情况 | 第129-132页 |
| 附录6 本体建立时部分实体关联的确定 | 第132-143页 |
| 附录7 部分证候相似度计算结果 | 第143-148页 |
| 附录8 查新报告 | 第148-152页 |
| 致谢 | 第152-153页 |
| 个人简历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