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司法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少年司法社会调查报告制度之域外经验 | 第11-16页 |
(一) 美国的经验 | 第11-12页 |
(二) 德国的经验 | 第12-13页 |
(三) 日本的经验 | 第13-14页 |
(四) 比较 | 第14-16页 |
1. 调查目的的相同性 | 第14-15页 |
2. 调查启动的主动性 | 第15页 |
3. 调查报告的非刑事性 | 第15-16页 |
4. 调查内容的系统全面性 | 第16页 |
二、少年司法社会调查报告制度之基本原理 | 第16-26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6-18页 |
1. 少年司法制度概述 | 第16-18页 |
2. 少年司法社会调查报告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二) 少年司法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理念基础 | 第18-22页 |
1. 刑罚个别化理念 | 第18-20页 |
2. 教育刑理念 | 第20页 |
3. 再社会化理念 | 第20-21页 |
4. 人格刑法理念 | 第21-22页 |
(三) 社会调查报告制度之于少年司法的意义 | 第22-26页 |
1. 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根本地位 | 第22-23页 |
2. 少年司法的各个环节需要社会调查报告 | 第23-26页 |
三、少年司法社会调查报告制度之我国实践 | 第26-32页 |
(一) 上海地区的实践 | 第26-27页 |
(二) 重庆地区的实践 | 第27-28页 |
(三) 成都地区的实践 | 第28-29页 |
(四) 其他地区的实践 | 第29-30页 |
(五) 问题 | 第30-32页 |
1. 法律依据欠缺,法律地位不明确 | 第30-31页 |
2. 调查主体不统一,且水平参次不齐 | 第31页 |
3. 作用范围有限,不能贯穿少年司法整个过程 | 第31-32页 |
4. 内容不规范,限制具体运用 | 第32页 |
5. 缺乏主体问责制度,导致不公平 | 第32页 |
四、少年司法社会调查报告制度重构之我见 | 第32-42页 |
(一) 法律基础 | 第33-34页 |
(二) 基本原则及法律性质 | 第34-35页 |
1. 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2. 法律性质 | 第35页 |
(三) 社会调查报告的主体设置 | 第35-38页 |
1. 由指控方担任主体 | 第35-36页 |
2. 由辩护方担任主体 | 第36页 |
3. 由审判方担任主体 | 第36-37页 |
4. 由社会组织担任主体 | 第37页 |
5. 结论 | 第37-38页 |
(四) 社会调查报告的对象 | 第38页 |
(五) 社会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 第38-40页 |
1. 纵向维度的内容 | 第38-39页 |
2. 横向维度的内容 | 第39页 |
3. 特殊的调查内容 | 第39-40页 |
4. 综合分析 | 第40页 |
(六) 社会调查报告的程序设置 | 第40-42页 |
1. 社会调查的启动时间 | 第40-41页 |
2. 社会调查的方式 | 第41页 |
3. 异地越轨少年的调查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