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2-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6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24页 |
(一)获取技术是发展中国家OFDI重要动因之一 | 第17-19页 |
(二)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存在性的检验 | 第19-21页 |
(三)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三、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45页 |
一、OFDI获取技术的相对优势 | 第28-32页 |
(一) 提升技术水平的传统途径 | 第28-29页 |
(二) 通过OFDI获取技术的特点 | 第29-32页 |
二、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机理 | 第32-38页 |
(一) 公司层面 | 第33-36页 |
(二) 产业层面 | 第36-37页 |
(三) 国家层面 | 第37-38页 |
三、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38-45页 |
(一) R&D费用分摊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二) 模仿跟随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三) 人才流动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四) 平台利用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五) 其他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第四部分 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45-61页 |
一、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的检验 | 第45-55页 |
(一) 方法借鉴及模型确定 | 第45-46页 |
(二) 数据的调整与计算 | 第46-53页 |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二、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及水平的测算 | 第55-61页 |
(一) 模型的设定 | 第55-56页 |
(二) 数据和变量说明 | 第56-57页 |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第五部分 对策与建议 | 第61-66页 |
一、基于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62-64页 |
(一) 扩大在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导向型投资规模 | 第62-63页 |
(二) 加强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 | 第63-64页 |
二、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建议 | 第64-66页 |
(一) 加大对国内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 | 第64页 |
(二) 加大教育力度,改善人力资本状况 | 第64页 |
(三) 加强金融、外汇以及税收方面的支持 | 第64-65页 |
(四) 改进和完善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服务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