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9-20页 |
1. 慢性胆囊炎的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 第9-13页 |
·历史渊源 | 第9-10页 |
·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0-12页 |
·对治疗的认识 | 第12-13页 |
2. 慢性胆囊炎的现代中医药研究 | 第13-16页 |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3-14页 |
·辨证分型 | 第14页 |
·中医药治疗概况 | 第14-16页 |
3. 现代医学对慢性胆囊炎的认识 | 第16-20页 |
·对病因的认识 | 第17-18页 |
·分类 | 第18页 |
·治疗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0-36页 |
1. 病例选择 | 第20-21页 |
·诊断标准 | 第20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0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试验病例的中止 | 第21页 |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第21页 |
·病例的剔除 | 第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21页 |
·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观察项目 | 第22-23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3-24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 临床研究结果 | 第25-36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5-26页 |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第26页 |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第26-27页 |
·治疗前后各种症状的改善情况 | 第27-28页 |
·治疗前后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的积分变化情况 | 第28-34页 |
·两组B超检查变化情况 | 第34-35页 |
·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35-36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6-49页 |
1. 胆的生理 | 第36页 |
2. 对慢性胆囊炎病程中肝胆湿热的认识 | 第36-39页 |
·肝胆湿热的成因 | 第36-38页 |
·肝胆湿热是慢性胆囊炎的重要病机,肝胆湿热证是其主要证型 | 第38-39页 |
·湿热易阻滞气机,病久易生痰致瘀 | 第39页 |
3. 清利肝胆治则的确立及组方分析 | 第39-41页 |
4. 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41-44页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6. 体会 | 第45-47页 |
·肝胆湿热贯穿于慢性胆囊炎病程的始终 | 第45-46页 |
·六腑以通为用,通法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 第46页 |
·木土关系密切,治胆勿忘脾胃 | 第46页 |
·祛瘀通络药物的使用有助于增强疗效 | 第46-47页 |
·忌攻伐太过,警惕湿从寒化 | 第47页 |
7. 主要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缩略语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