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纳税人权利保护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纳税人权利概述 | 第9-16页 |
| 一、纳税人权利的概念 | 第9页 |
| 二、纳税人权利的特点 | 第9-10页 |
| (一) 存在的特定性 | 第9-10页 |
| (二) 实现的前提性 | 第10页 |
| (三) 内容的对应性 | 第10页 |
| 三、纳税人权利的分类 | 第10-12页 |
| (一) 个体权利 | 第11页 |
| (二) 代表权利 | 第11-12页 |
| (三) 共通权利 | 第12页 |
| 四、纳税人权利的应然考虑 | 第12-16页 |
| (一) 宪政角度下的纳税人权利 | 第12-13页 |
| (二) 纳税人权利的法律界定和行政赋予 | 第13-14页 |
| (三) 立法模式和行政模式相结保护模式 | 第14-16页 |
| 第二部分 纳税人权利保护的理论依据 | 第16-21页 |
| 一、政治学依据——社会契约论 | 第16-17页 |
| 二、税法学依据——税收债务关系说 | 第17-18页 |
| 三、经济学依据——公共财政理论 | 第18-19页 |
| 四、行政法学依据——行政控权理论 | 第19-21页 |
| 第三部分 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 一、保护现状 | 第21-22页 |
| (一) 在税收立法中的权利 | 第21页 |
| (二) 在税收执法中的权利 | 第21页 |
| (三) 在税收处罚中的权利 | 第21页 |
| (四) 在税收救济中的权利 | 第21-22页 |
| 二、存在问题 | 第22-26页 |
| (一) 纳税人权利法律缺位 | 第22-23页 |
| (二) 政府征税权和用税权监督不力 | 第23-24页 |
| (三) 纳税服务意识缺失 | 第24页 |
| (四) 司法保障不力 | 第24-25页 |
| (五) 纳税人自我保护能力赢弱 | 第25-26页 |
| 三、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 (一) 传统文化和税收理论影响 | 第26-27页 |
| (二) 法律保护不完善 | 第27页 |
| (三) 纳税人经济主体属性和地位长期迷失 | 第27-28页 |
| (四) 税收实际工作中存在矛盾与压力 | 第28-29页 |
| 第四部分 完善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建议 | 第29-39页 |
| 一、纳税人权利保护观念重建 | 第29-30页 |
| (一) 重识税收法律关系本质 | 第29页 |
| (二) 更新保护纳税人权利观念 | 第29-30页 |
| 二、纳税人权利立法保护 | 第30-33页 |
| (一) 完善立法体系 | 第30-33页 |
| (二) 改革立法体制 | 第33页 |
| (三) 取消对纳税人复议申请权限制 | 第33页 |
| 三、纳税人权利司法保护 | 第33-37页 |
| (一) 扩大司法审查范围 | 第33-34页 |
| (二) 设立税务诉讼的特别管辖法院 | 第34页 |
| (三) 提高税收司法人员专业素质 | 第34页 |
| (四) 进一步完善审判公开制度 | 第34页 |
| (五) 建立和完善纳税人诉讼制度 | 第34-37页 |
| 四、纳税人权利税收执法保护 | 第37页 |
| (一) 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 第37页 |
| (二) 逐步建立服务型税务体系 | 第37页 |
| 五、纳税人权利自我保护 | 第37-39页 |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 注释 | 第40-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