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7页 |
1. 概述 | 第8-9页 |
2. EC-SOD 简介 | 第9-13页 |
·N-末端 | 第9-10页 |
·活性中心 | 第10页 |
·C-末端 | 第10-12页 |
·二硫键 | 第12-13页 |
3. EC-SOD 的生物功能和生理意义 | 第13-17页 |
·心血管 | 第13-14页 |
·神经系统 | 第14页 |
·肺 | 第14-15页 |
·骨关节炎 | 第15页 |
·衰老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人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中心的结构 | 第17-5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第18-23页 |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9页 |
·溶液配制 | 第19-22页 |
·合成的引物 | 第22页 |
·所用的酶试剂 | 第22页 |
·其它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23-34页 |
·实验原理与设计 | 第23-25页 |
·实验原理 | 第23-24页 |
·实验设计 | 第24-25页 |
·具体实验方案 | 第25-34页 |
·目的基因的构建 | 第25-27页 |
·目的基因连接入载体中 | 第27-28页 |
·细菌转化 | 第28-29页 |
·重组子验证 | 第29-30页 |
·转入pichia 酵母GS115 中 | 第30-31页 |
·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31页 |
·酶活性与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酶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34-48页 |
·目的基因的构建 | 第34-36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34-35页 |
·EC-SOD N-末端基因和MinSOD 部分基因的获得 | 第35-36页 |
·目的基因连接入载体中 | 第36-38页 |
·载体的提取 | 第36-37页 |
·载体的双酶切 | 第37-38页 |
·重组子的筛选和鉴定 | 第38-42页 |
·重组子大小的验证 | 第38-39页 |
·重组子双酶切的验证 | 第39页 |
·PCR 验证 | 第39-40页 |
·序列分析 | 第40-42页 |
·转化入 pichia 酵母 GS115 中 | 第42-43页 |
·质粒pPIC9-hySOD 线性化 | 第42页 |
·转化后验证 | 第42-43页 |
·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43-45页 |
·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43-44页 |
·纯化 | 第44-45页 |
·酶活性与酶学性质研究 | 第45-48页 |
·酶活性 | 第45页 |
·酶活性电泳 | 第45-46页 |
·细胞耐受性实验 | 第46-47页 |
·酶热稳定性实验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8-49页 |
·表达系统的选择 | 第48页 |
·ECSOD 活性中心的结构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二部分 EC-SOD 活性中心的三级结构模拟及相应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的验证.. | 第50-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第52-57页 |
·主要仪器 | 第52-53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53页 |
·溶液配制 | 第53-55页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引物 | 第55-56页 |
·其它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57-70页 |
·实验原理与实验流程 | 第57-59页 |
·实验原理 | 第57-58页 |
·实验设计 | 第58-59页 |
·具体实验方法 | 第59-70页 |
·同源模建和结构评估 | 第59-60页 |
·目的基因的构建 | 第60-62页 |
·目的基因连接入载体中 | 第62-64页 |
·转化 | 第64-65页 |
·重组子的验证 | 第65-66页 |
·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66-67页 |
·酶学性质分析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70-87页 |
·三维结构的模拟 | 第70-74页 |
·蛋白的构建与纯化 | 第74-84页 |
·目的基因的构建 | 第74-77页 |
·目的基因连接入载体中 | 第77-78页 |
·重组子的筛选和鉴定 | 第78-81页 |
·表达与纯化 | 第81-82页 |
·纯化 | 第82-84页 |
·酶学性质分析 | 第84-87页 |
·酶活性 | 第84页 |
·酶的NBT 活性染色 | 第84-85页 |
·酶的热稳定性 | 第85页 |
·酶的酸碱稳定性 | 第85-87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8-89页 |
第三部分 iECSOD 失活的机理研究 | 第89-9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9-9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第90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90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90-94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中文摘要 | 第103-105页 |
ABSTRACT | 第105-107页 |
工作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