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多天线空间分集技术 | 第16-17页 |
·智能天线技术 | 第17-19页 |
·MIMO 无线通信技术 | 第19-21页 |
·本文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多天线空时无线信道模型 | 第22-25页 |
·基于智能天线系统的空时分组码联合波束形成技术 | 第25-27页 |
·多用户MIMO 系统空时分组码联合波束形成技术 | 第27-2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正交空时分组码与发射波束形成 | 第31-43页 |
·正交空时分组码 | 第31-34页 |
·正交空时分组码的结构 | 第31-32页 |
·正交空时分组码的译码 | 第32-33页 |
·正交空时分组码系统性能分析 | 第33-34页 |
·发射波束形成 | 第34-42页 |
·智能天线系统的发射波束形成 | 第35-38页 |
·MIMO 系统的发射波束形成 | 第38-41页 |
·发射波束形成系统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基于几何结构的混合路径多天线空时无线信道统计模型 | 第43-64页 |
·多天线系统空时无线信道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43-44页 |
·空时信道模型的描述 | 第43-44页 |
·空时信道模型区别于经典信道模型的信道参数 | 第44页 |
·基于几何结构的混和路径空时无线信道统计模型 | 第44-58页 |
·混合路径模型的提出 | 第45-47页 |
·混合路径模型的结构 | 第47-50页 |
·混合路径模型统计参数确定 | 第50-58页 |
·统计参数分析 | 第58-59页 |
·仿真实验 | 第59-63页 |
·仿真实验的假设条件 | 第59-60页 |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智能天线阵列基于复合权的多用户STBC 联合波束形成技术 | 第64-93页 |
·点对点空时分组码联合波束形成技术 | 第64-69页 |
·基于特征分解的STBC 联合波束形成方案 | 第65-67页 |
·性能分析 | 第67-69页 |
·智能天线阵列的多用户STBC 联合波束形成方案 | 第69-82页 |
·多用户STBC 联合波束形成方案系统结构 | 第70-73页 |
·卷积复合权算法 | 第73-78页 |
·卷积复合权算法在用户多接收天线条件下的应用 | 第78-82页 |
·零陷展宽的发射波束形成技术 | 第82-86页 |
·导数约束法的基本思想 | 第83-84页 |
·宽零陷发射波束形成算法 | 第84页 |
·性能分析 | 第84-86页 |
·多用户智能天线阵列STBC-BF 性能分析 | 第86-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5章 多用户MIMO 系统迭代ZF-SO 及联合STBC 的波束形成算法 | 第93-115页 |
·多用户MIMO 系统迫零波束形成算法 | 第94-96页 |
·SDM-SDMA 下行传输系统模型 | 第94-95页 |
·迫零波束形成算法 | 第95-96页 |
·和容量准则下的迭代ZF-SO 波束形成算法 | 第96-105页 |
·基本ZF-SO 算法 | 第96-97页 |
·迭代ZF-SO 算法 | 第97-101页 |
·迭代ZF-SO 波束形成算法的合理性及收敛性分析 | 第101-103页 |
·仿真分析 | 第103-105页 |
·改进的多用户MIMO 系统STBC-BF 方案 | 第105-113页 |
·改进多用户MIMO 系统STBC-BF 方案的提出 | 第106-108页 |
·改进的多用户MIMO 系统 STBC-BF 方案 | 第108-110页 |
·改进方案的性能分析 | 第110-112页 |
·仿真结果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128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28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128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个人简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