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草原重度盐碱化草地玉米秸秆改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致谢 | 第7-10页 |
1. 前言 | 第10-14页 |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 研究特色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13-14页 |
2. 松嫩草原裸碱斑种子流研究 | 第14-29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5页 |
2.2.1 裸碱斑表面种子流总量和种类组成 | 第18-20页 |
2.2.2 裸碱斑表面种子流的种类组成动态变化 | 第20-23页 |
2.2.3 不同样地种子流多样性分析 | 第23-24页 |
2.2.4 不同样地种子流相似性分析 | 第24-25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5-29页 |
3. 玉米秸秆扦插处理对盐碱地的改良研究 | 第29-38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3.2.1 玉米秸秆处理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第30-36页 |
3.2.2 玉米秸秆处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4. 玉米秸秆处理后播种虎尾草治理盐碱地研究 | 第38-45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4.2.1 处理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 第38-41页 |
4.2.2 治理的生物效果 | 第41-43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5. 全文总结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