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24页 |
一. 临床资料 | 第13-16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二)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3页 |
(三) 中医症状轻重分级 | 第13-14页 |
(四)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五)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4页 |
(六) 幽门螺杆菌(HP)诊断方法 | 第14页 |
(七) 病例选择 | 第14-16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6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6页 |
(一)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 第16页 |
(二) 大便潜血分级观察 | 第16页 |
(三) 电子胃镜下溃疡及黏膜炎症的变化 | 第16页 |
(四) HP清除情况 | 第16页 |
(五) 溃疡远期疗效 | 第16页 |
(六) HP远期疗效 | 第16页 |
(七) 监测三大常规、心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 第16页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17页 |
(一)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页 |
(二) 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17页 |
(三) HP疗效评定标准 | 第17页 |
五.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17页 |
六. 治疗结果 | 第17-24页 |
(一) 治疗后症状的变化 | 第17-19页 |
(二) 治疗后舌苔的变化 | 第19-20页 |
(三) 治疗后大便潜血分级变化 | 第20页 |
(四) 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第20-21页 |
(五) 胃镜疗效对比 | 第21页 |
(六) Hp疗效对比 | 第21-22页 |
(七) 溃疡远期疗效对比 | 第22页 |
(八) HP远期疗效对比 | 第22-23页 |
(九) 不良反应及心、肝、肾功能观察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38页 |
一、 历代医家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第24-25页 |
二、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第25-26页 |
(一) 胃酸分泌过多 | 第25页 |
(二)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 第25页 |
(三) 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 | 第25-26页 |
三、 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一) 脾胃湿热证的胃形态学改变 | 第26页 |
(二) 脾胃湿热证的免疫、生化及其他 | 第26-27页 |
(三)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 第27-28页 |
四、 脾胃湿热型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探讨 | 第28-31页 |
(一) 湿热外侵 | 第29页 |
(二) 饮食所伤 | 第29页 |
(三) 七情不和 | 第29页 |
(四) 脾胃虚弱 | 第29-31页 |
五、 脾胃湿热型消化性溃疡的治则治法探讨 | 第31-32页 |
(一) 辛开苦降、清热化湿治其标 | 第31页 |
(二) 辛开苦降、行气健脾治其本 | 第31-32页 |
六、 清幽愈疡汤的方药分析 | 第32-34页 |
七、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4-36页 |
(一) 症状疗效 | 第34页 |
(二) 体征疗效 | 第34页 |
(三) 大便潜血疗效 | 第34页 |
(四) 中医证候疗放 | 第34-35页 |
(五) 胃镜疗效 | 第35页 |
(六) HP疗效 | 第35页 |
(七) 溃疡远期疗效 | 第35-36页 |
(八) HP远期疗效 | 第36页 |
八、 典型病例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文献综述: 幽门螺杆菌相关陛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42-47页 |
一、 中医诊断研究 | 第42-43页 |
(一) HP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 | 第42页 |
(二) HP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 第42-43页 |
(三) HP与镜下黏膜相的关系 | 第43页 |
二、 中医治疗研究 | 第43-44页 |
(一) 复方汤药应用 | 第43-44页 |
(二) 中西药合用 | 第44页 |
三、 实验研究 | 第44-45页 |
四、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