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理论与方法论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发展中国家外贸、外资与工业化--一般理论分析及对中国外贸、外资与工业化的实证研究

第一章 工业化理论研究第1-71页
 第一节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第11-20页
  一、 经济发展的内涵第11-12页
  二、 经济发展的实质-工业化第12-14页
  三、 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第14-20页
   (一) 克拉克(Clark)大分类法第14-16页
   (二) 罗斯托(Rostow)经济发展阶段论第16-17页
   (三) 钱纳里(Chenery)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法第17-20页
 第二节 工业化的定义与指标体系第20-32页
  一、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第21-22页
  二、 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的份额第22-25页
  三、 劳动力就业结构第25-27页
  四、 制造业内部结构第27-29页
  五、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第29-32页
 第三节 工业化理论流派第32-50页
  一、 结构主义学派第33-44页
   (一) 结构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第33-34页
   (二) 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贡献第34-44页
  二、 新古典学派第44-50页
   (一) 关于政府干预与扭曲第45-46页
   (二) 对外贸易模式第46-50页
 第四节 工业化路径第50-71页
  一、 内向型与外向型工业化第51-61页
  二、 扭曲与非扭曲的工业化第61-64页
  三、 独立与依附型工业化第64-66页
  四、 社会主义工业化第66-71页
第二章 对外贸易与工业化第71-111页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及工业化第71-82页
  一、 对外贸易与工业化的要件第72-77页
   (一) 对外贸易与资本积累第72-74页
   (二) 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和创新第74-77页
  二、 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转换第77-82页
   (一) 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第77-78页
   (二) 产业生命周期与动态比较优势第78-82页
 第二节 对外贸易-工业化政策理论的演变第82-111页
  一、 进口替代工业化理论第83-90页
   (一)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依据第83-85页
   (二)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政策工具第85-86页
   (三)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局限性第86-90页
  二、 出口导向工业化理论第90-97页
   (一) 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依据第91-94页
   (二) 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政策工具第94-95页
   (三) 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优点与局限性第95-97页
  三、 新贸易理论与工业化第97-111页
   (一) “新贸易理论”概述第97-100页
   (二) 新贸易理论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工业化政策第100-111页
第三章 外国直接投资与工业化第111-149页
 第一节 外国直接投资与工业化问题的研究方法第111-114页
 第二节 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第114-117页
 第三节 外国直接投资与工业发展第117-129页
  一、 外国直接投资提高东道国生产效率,改善技术结构第118-122页
  二、 外国直接投资推动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第122-125页
  三、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市场竞争第125-129页
 第四节 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第129-134页
  一、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资本流动与商品贸易的相互替代说第130-131页
  二、 新贸易理论关于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互补共存说第131-134页
 第五节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特定优势第134-149页
  一、 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第136-138页
  二、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人力资本质量第138-140页
  三、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资本形成第140-149页
   (一) 外国直接投资领域对东道国资本形成的影响第141-142页
   (二) 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对东道国资本形成的影响第142-144页
   (三) 外国直接投资方式对东道国资本形成的影响第144-149页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启动与对外贸易及国际援助第149-217页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启动模式分析第150-184页
  一、 中国初期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实绩第150-159页
   (一) 工业化启动时期(1950-1957)第150-153页
   (二) 中国工业发展波动时期(1956-1972年)第153-158页
   (三) 中国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1973-1978年)第158-159页
  二、 中国工业化启动模式分析第159-184页
   (一) 中国工业化启动模式的基本判断第159-169页
   (二) 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第169-177页
   (三) 对外贸易体制与工业化战略第177-184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与工业化演进的实证分析第184-208页
  一、 中国-苏东经济贸易关系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第184页
  (一) 制约中国工业化启动的条件第184-200页
   (二) 苏联、东欧援助与中国工业化基础第188-193页
   (三) 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货物贸易第193-200页
  二、 中国-西方国家经济贸易关系与中国工业化的加速第200-208页
   (一) 6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其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第201-203页
   (二) 70年代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及其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第203-208页
 第三节 外经贸对工业化演进作用的判断与验证第208-217页
  一、 改革开放前对外经济贸易与工业化演进关系的基本判断第208-212页
   (一) 对外经贸关系与重工化程度第208-210页
   (二) 对外经贸关系与工业发展震荡第210-211页
   (三) 出口贸易对工业化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资源转换功能第211-212页
  二、 进出口贸易对工业发展作用的验证第212-217页
   (一)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第212-213页
   (二) 分类进、出口商品对经济增长及工业增长的影响第213-214页
   (三) 分类进、出口商品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第214-217页
第五章 中国对外开放与工业化的演进第217-300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工业化模式转换第218-236页
  一、 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与工业化模式转换第219-223页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的演进第223-236页
   (一)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第224-227页
   (二) 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第227-230页
   (三) 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第230-233页
   (四)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第233-235页
   (五)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第235-236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外贸体制改革第236-262页
  一、 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第236-244页
   (一)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第237-238页
   (二) 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第238-244页
  二、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效果第244-262页
   (一) 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扩大地方政府对外贸易自主权第245-247页
   (二) 扩大对外贸易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第247-251页
   (三) 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第251-252页
   (四) 逐步缩小外贸计划控制范围,启用关税与非关税手段第252-255页
   (五)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第255-259页
   (六) 实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第259-260页
   (七) 改革统包盈亏的对外贸易财务体制第260-262页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发展与工业发展关系分析第262-279页
  一、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第262-265页
  二、 中国出口贸易与出口产业的发展第265-274页
   (一) 中国出口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266-269页
   (二)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依据与作用第269-273页
   (三) 中国与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第273-274页
  三、 进口贸易与国内产业升级第274-279页
   (一) 市场结构与进口政策导向第276-277页
   (二) 主导产业成长与进口保护第277-279页
 第四节 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产业成长第279-300页
  一、 外国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第280-282页
   (一) 对外贸易政策对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第280-281页
   (二) 外国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第281-282页
  二、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第282-289页
   (一)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导向工业的发展第283-286页
   (二)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进口替代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第286-289页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第289-300页

论文共3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糖尿病的TAP基因多态性及某些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下一篇:类风湿关节炎的某些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