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概述 | 第10-24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前科概念的内涵 | 第10-14页 |
一、前科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前科的价值 | 第11-12页 |
三、前科的后果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概念的内涵 | 第14-17页 |
一、前科消灭的概念 | 第14-16页 |
二、前科消灭与复权制度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域外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评介 | 第17-21页 |
一、域外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情况简介 | 第17-20页 |
二、域外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建立的基础 | 第21-24页 |
一、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社会基础 | 第21-22页 |
二、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构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4-37页 |
第一节 我国设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一、革除前科报告制度弊端的需要 | 第24页 |
二、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需要 | 第24-25页 |
三、履行国际法义务的需要 | 第25页 |
四、推进我国少年司法改革的需要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我国设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可行性 | 第26-37页 |
一、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强 | 第26-27页 |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决定 | 第27-30页 |
三、具有成功的司法实践经验 | 第30-37页 |
第三章 构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法律上的困境与出路 | 第37-40页 |
一、与我国现行法律相冲突及解决 | 第37-38页 |
二、缺乏法律支持和配套措施及解决 | 第38-39页 |
三、保护规则与惩罚规则相冲突 | 第39-40页 |
四、缺乏明确的实施主体 | 第40页 |
第二节 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误解与争鸣 | 第40-43页 |
一、社会公众对犯罪者持歧视和排斥的态度 | 第40-41页 |
二、掩盖式的做法与强调诚信的社会需求不符 | 第41-42页 |
三、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多的现实困惑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我国理论界的质疑 | 第43-46页 |
一、前科制度设计的瑕疵可以微调 | 第43页 |
二、特殊行业的特殊利益诉求无可厚非 | 第43-44页 |
三、前科的主要不利后果不具有刑法意义 | 第44页 |
四、我国没有完善的前科报告制度 | 第44页 |
五、刑法中有关前科报告的规定应该完全删除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构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基本思路 | 第46-62页 |
第一节 刑法修正案(八)的有关法条的解读与启示 | 第46-48页 |
一、刑法修正案(八)有关法条的解读与理解 | 第46-47页 |
二、对构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借鉴和启示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构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48-49页 |
一、申请从宽原则 | 第48页 |
二、贯彻帮教原则 | 第48-49页 |
三、考察从严原则 | 第49页 |
四、注重悔改原则 | 第49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的条件设计 | 第49-52页 |
一、主体条件 | 第50页 |
二、罪刑条件 | 第50-51页 |
三、时间条件 | 第51页 |
四、实质条件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的程序设计 | 第52-56页 |
一、申请程序 | 第52-53页 |
二、立案程序 | 第53-55页 |
三、考察确认程序 | 第55页 |
四、文书制作和档案处理程序 | 第55-56页 |
五、监督程序 | 第56页 |
第五节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的配套措施 | 第56-62页 |
一、设置独立的少年审判庭 | 第57页 |
二、培养专业的少年司法工作人员 | 第57-58页 |
三、改革未成年人教育改造的场所和方法 | 第58-60页 |
四、创新调查考核措施 | 第60页 |
五、推行社区矫正制度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