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司法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8页 |
·论文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恢复性司法概述 | 第18-27页 |
·恢复性司法的概念 | 第18-22页 |
·恢复性司法的含义 | 第18-20页 |
·恢复性司法的特征 | 第20-22页 |
·恢复性司法的原则 | 第22-24页 |
·核心原则:修复(恢复) | 第22-23页 |
·关键原则:各方自愿参与 | 第23页 |
·动力原则:利益最大化 | 第23-24页 |
·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基本模式 | 第24-27页 |
·私力合作模式 | 第24页 |
·社会合作模式 | 第24-25页 |
·公力合作模式 | 第25-26页 |
·评价 | 第26-27页 |
第3章 恢复性司法的功能与价值分析 | 第27-32页 |
·恢复性司法功能. | 第27-29页 |
·保护被害人利益 | 第27-28页 |
·转化加害人 | 第28页 |
·重建社区和平与和谐 | 第28页 |
·多元化解决纠纷,更好地打击和预防犯罪 | 第28-29页 |
·恢复性司法的价值 | 第29-32页 |
·正义价值 | 第29-30页 |
·秩序价值 | 第30页 |
·效率价值 | 第30-32页 |
第4章 两大法系恢复性司法考察 | 第32-38页 |
·英美法系国家恢复性司法 | 第32-34页 |
·美国的恢复性司法 | 第32页 |
·英国的恢复性司法 | 第32-33页 |
·加拿大的恢复性司法 | 第33-34页 |
·澳大利亚的恢复性司法 | 第34页 |
·大陆法系国家恢复性司法 | 第34-36页 |
·德国的恢复性司法 | 第34-35页 |
·法国的恢复性司法 | 第35-36页 |
·日本的恢复性司法 | 第36页 |
·两大法系恢复性司法的比较 | 第36-38页 |
第5章 我国恢复性司法的传统与实践尝试 | 第38-47页 |
·我国恢复性司法的传统溯源 | 第38-40页 |
·保辜制 | 第38-39页 |
·崇尚道德伦理 | 第39-40页 |
·我国在法律文化方面存在忌讼与厌讼倾向 | 第40页 |
·我国恢复性司法的实践做法 | 第40-44页 |
·当事人模式 | 第40-41页 |
·人民调解模式 | 第41-42页 |
·司法机关的调解模式 | 第42-44页 |
·我国构建恢复性司法制度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44-47页 |
·重刑观念的影响问题 | 第44页 |
·能否真正节约司法成本问题 | 第44-45页 |
·恢复性司法可能存在着损害加害人利益的情况问题 | 第45页 |
·恢复性司法适用阶段认识不统一问题 | 第45-47页 |
第6章 我国和谐社会背景下恢复性司法的制度构建 | 第47-56页 |
·和谐社会与构建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内在统一 | 第47-49页 |
·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其法制要求 | 第47-48页 |
·和谐社会与构建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内在统一 | 第48-49页 |
·我国和谐社会背景下恢复性司法的制度构建 | 第49-56页 |
·理清整体思路:恢复性司法与传统刑事诉讼同步 | 第49-50页 |
·恢复性司法的具体建构 | 第50-54页 |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恢复性司法制度 | 第54-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