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33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30页 |
三、全文脉络的呈现 | 第30-31页 |
四、研究方法的说明 | 第31-33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生及其在实践中的初步发展 | 第33-6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立 | 第33-41页 |
一、所有制概念: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 | 第33-35页 |
二、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基本结论 | 第35-36页 |
三、公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内涵 | 第36-39页 |
四、重建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未来所有制理论的逻辑终点 | 第39-41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前苏联和东欧的发展 | 第41-49页 |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运用 | 第41-44页 |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 第44-47页 |
三、前苏联、东欧经济学家对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 | 第47-49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初步运用 | 第49-62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认识 | 第50-53页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的所有制思想 | 第53-55页 |
三、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所有制思想 | 第55-58页 |
四、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所有制理论 | 第58-62页 |
第二章 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改革 | 第62-94页 |
第一节 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 第62-68页 |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论述 | 第62-64页 |
二、市场经济与国有制经济的相容性 | 第64-66页 |
三、国有制改革: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 | 第66-68页 |
第二节 结构多元化:所有制改革的实质绩效 | 第68-75页 |
一、经济改革的双重主线 | 第68-70页 |
二、结构多元化:城乡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的实践总结 | 第70-73页 |
三、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理论诠释 | 第73-75页 |
第三节 国有制的主体地位:亟待拓展的理论领域 | 第75-83页 |
一、国有制经济改革:理论纷争及其实践总结 | 第75-78页 |
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 第78-81页 |
三、结构优化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 第81-83页 |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判断标准与方法 | 第83-94页 |
一、“三个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标准 | 第83-86页 |
二、“三个有利于”的科学内涵 | 第86-91页 |
三、“三个有利于”方法的运用 | 第91-94页 |
第三章 多样化: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改革 | 第94-125页 |
第一节 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改革的历史与逻辑 | 第94-107页 |
一、传统国有企业的存在条件、基本特征及其根源 | 第94-99页 |
二、从扩权让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制实现形式的历史回眸 | 第99-105页 |
三、政府所有权:国有企业改革的当代困境与解构 | 第105-107页 |
第二节 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立论 | 第107-117页 |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107-110页 |
二、观念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第110-114页 |
三、公有制: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 第114-117页 |
第三节 股份制: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 | 第117-125页 |
一、股份制的属性与功能 | 第117-123页 |
二、股份制:国有经济主要实现形式的制度安排 | 第123-125页 |
第四章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及其治理 | 第125-155页 |
第一节 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当代的运用 | 第125-135页 |
一、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125-127页 |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基本体系 | 第127-131页 |
三、现代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 第131-135页 |
第二节 结构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 | 第135-141页 |
一、产权清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现状与困境 | 第135-138页 |
二、产权结构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再定位 | 第138-141页 |
第三节 代理人: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实现路径困境 | 第141-146页 |
一、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监督约束软化分析 | 第141-143页 |
二、工资对利润的侵蚀:部分与整体脱节的产权人格设置障碍 | 第143-146页 |
第四节 国有企业产权配置与公司治理 | 第146-155页 |
一、公司治理机制与股权结构关系的国际比较:基于监督的视角 | 第147-149页 |
二、调整股权结构,重塑企业监督机制 | 第149-151页 |
三、股权结构与经营者激励机制 | 第151-155页 |
第五章 国有经济的股权形态及其管理 | 第155-175页 |
第一节 国有资产形态与管理模式的变化 | 第155-159页 |
一、国有资产形态变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依据 | 第155-156页 |
二、股权形态、国有独资和债权:国有资产三种管理模式 | 第156-159页 |
第二节 国有经济的股权管理 | 第159-170页 |
一、国有经济股权管理的一般状况和实施现状 | 第159-163页 |
二、国有股权管理的既有成效 | 第163-167页 |
三、国有股权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 第167-170页 |
第三节 国有股的上市流通 | 第170-175页 |
一、国有股上市流通的重要意义 | 第170-172页 |
二、国有股上市流通策略与渠道的新拓展 | 第172-175页 |
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的展望 | 第175-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2页 |
后记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