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课题背景 | 第8页 |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 ·显示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显示设备的发展 | 第8-9页 |
| ·显示设备驱动的发展 | 第9页 |
| ·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发展 | 第9页 |
| ·智能手机的发展 | 第9-10页 |
| ·课题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课题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论文结构 | 第11-14页 |
| 第二章 建立嵌入式Linux 开发环境 | 第14-36页 |
| ·Arm-LEON Linux 开发环境的建立和使用 | 第14-15页 |
| ·建立Arm-LEON Linux 统一开发环境 | 第14页 |
| ·添加应用程序到 Linux | 第14页 |
| ·嵌入式Linux 的文件系统 | 第14-15页 |
| ·大型bootloader(u-boot)的移植 | 第15-34页 |
| ·u-boot 简介 | 第15页 |
| ·移植思路 | 第15-16页 |
| ·u-boot 的使用方法 | 第16-19页 |
| ·移植u-boot | 第19-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Linux 帧缓冲设备驱动 | 第36-50页 |
| ·Linux 设备驱动的基础 | 第36-37页 |
| ·device 和device_driver | 第36页 |
| ·device_initialize()函数 | 第36-37页 |
| ·really_probe()函数 | 第37页 |
| ·platform 总线(platform bus) | 第37-41页 |
| ·platform 总线的数据结构 | 第39-40页 |
| ·platform_bus_init()函数 | 第40页 |
| ·platform_device_register | 第40-41页 |
| ·platform_drv_probe()函数 | 第41页 |
| ·使用platform_device | 第41页 |
| ·Linux framebuffer 介绍 | 第41-42页 |
| ·framebuffer 关键数据结构 | 第42页 |
| ·fb_info | 第42页 |
| ·fb_ops | 第42页 |
| ·Framebuffer 内部函数分析 | 第42-46页 |
| ·fb_alloc_cmap()函数 | 第43-44页 |
| ·register_framebuffer()函数 | 第44页 |
| ·device_create()函数分析 | 第44-46页 |
| ·fb_get_options | 第46页 |
| ·video_setup | 第46页 |
| ·vfb 分析 | 第46-48页 |
| ·vfb_init()函数 | 第47页 |
| ·vfb_probe()函数 | 第47-48页 |
| ·vfb_setup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编写framebuffer 设备驱动程序 | 第50-66页 |
| ·53c24xx 系列framebuffer 驱动的实现 | 第50-62页 |
| ·53c2440 LCD 控制器介绍 | 第50页 |
| ·53c2410fb 综述 | 第50-51页 |
| ·53c2410fb 的重要数据结构 | 第51-56页 |
| ·53c2410fb_ops 分析 | 第56-57页 |
| ·platform_driver 结构体分析 | 第57-61页 |
| ·53c2410fb 调试方法和接口 | 第61-62页 |
| ·使2440 开发板支持一个新的液晶 | 第62-65页 |
| ·TFT | 第62-64页 |
| ·单色液晶 | 第64-65页 |
| ·framebuffer 驱动程序的测试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GUI 的比较和选型 | 第66-82页 |
| ·GUI 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地位 | 第67页 |
| ·常见GUI 介绍和比较 | 第67-71页 |
| ·Nano-X | 第67-68页 |
| ·MiniGUI | 第68页 |
| ·QT 和Qtopia | 第68-69页 |
| ·GTK+ | 第69-70页 |
| ·Java 和Android | 第70页 |
| ·各种嵌入式系统的 GUI 的比较 | 第70-71页 |
| ·深入比较MiniGUI 和QT | 第71-80页 |
| ·从软件内部对minigui 和qt 进行对比 | 第72页 |
| ·对比MiniGUI 和qt 应用程序的启动流程 | 第72-75页 |
| ·对比MiniGUI 和qt 对显示设备的支持 | 第75-79页 |
| ·MiniGUI 和QT 对输入设备的支持 | 第79-80页 |
| ·GUI 选型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GUI 的编译、配置和运行 | 第82-88页 |
| ·QT 的编译、配置和运行 | 第82-87页 |
| ·编译QT | 第82页 |
| ·编译QT 应用程序 | 第82-84页 |
| ·修改QT | 第84-87页 |
| ·MiniGUI 的编译,配置和运行 | 第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结论 | 第88-90页 |
| 参考资料 | 第90-9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