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6页 |
| ·油松的生态学特性及生态经济价值 | 第8页 |
| ·油松虫害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 ·油松虫害产生原因 | 第8-9页 |
| ·油松与害虫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9-11页 |
| ·油松害虫侵害机理 | 第11-12页 |
| ·油松受昆虫侵害后营养物质的变化 | 第11页 |
| ·油松受昆虫侵害后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 | 第11-12页 |
| ·松黑木吉丁虫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分布与寄主 | 第12页 |
| ·松黑木吉丁虫的形态学特征 | 第12-14页 |
| ·松黑木吉丁虫能够被烟和热吸引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 ·试验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 ·生活史、生活习性研究 | 第16页 |
| ·移植油松原栽地的调查 | 第16页 |
| ·栖息场所调查 | 第16-17页 |
| ·被害油松解析调查 | 第17页 |
| ·树体温度(树干、枝条)的测量 | 第17页 |
| ·油松树体温度与生长状况关系 | 第17页 |
| ·不同树势油松体温和枝温测量 | 第17页 |
| ·不同树势油松蒸发量与体温变化关系的测量 | 第17页 |
| ·生理指标测定 | 第17-18页 |
|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测定 | 第17页 |
| ·淀粉、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17-18页 |
| ·粗脂肪含量测定 | 第18页 |
| ·粗蛋白含量测定 | 第18页 |
|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 第18页 |
| ·针叶、枝条含水量测定 | 第18页 |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18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43页 |
| ·松黑木吉丁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 ·生活史 | 第19页 |
| ·生活习性 | 第19-20页 |
| ·松黑木吉丁虫的栖息场所 | 第20-22页 |
| ·虫源地调查 | 第20-21页 |
| ·栖息场所调查 | 第21-22页 |
| ·松黑木吉丁虫成灾的条件与机理 | 第22-39页 |
| ·大量树势衰弱的油松为弱寄生性昆虫成灾提供了有利条件 | 第23-25页 |
| ·一般园林树木 | 第23-24页 |
| ·古油松树群 | 第24-25页 |
| ·衰弱油松的含水量减少,光合减弱,昆虫的营养条件获得改善 | 第25-28页 |
| ·衰弱油松枝条含水量减少 | 第25-26页 |
| ·衰弱油松光合作用减弱 | 第26-27页 |
| ·昆虫的营养条件获得改善 | 第27-28页 |
| ·衰弱树的体温升高,日温差增大,昆虫的生长发育加速 | 第28-35页 |
| ·树体温度升高,抗虫性减弱 | 第28-30页 |
| ·树体日平均温度增高,昆虫生长发育的积温增多 | 第30-32页 |
| ·树体的日温差加大,昆虫的生长发育加速 | 第32-35页 |
| ·松黑木吉丁虫在北京市植物园内成灾条件与机理的分析 | 第35-39页 |
| ·移栽油松体内水分的大量丧失 | 第35-37页 |
| ·移植树的水分显著减少,体温显著增高 | 第37页 |
| ·群体树的热辐射增高,红外辐射的能量增大 | 第37-39页 |
| ·有充足的松黑木吉丁虫暴发的食物条件 | 第39页 |
| ·有促进松黑木吉丁虫加速发育的环境条件 | 第39页 |
| ·松黑木吉丁虫灾害的预防 | 第39-43页 |
| ·消灭虫源木,清理火烧迹地 | 第39页 |
| ·清理枯弱枝 | 第39-40页 |
| ·大树移植要尽量减少水分亏损,并及时给树体补水降温 | 第40-42页 |
| ·树木体内水分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 第40-41页 |
| ·如何判断树体温度过高,需要灌水降温 | 第41-42页 |
| ·衰弱的老树或古树要进行根系复壮 | 第42页 |
| ·天敌的利用与保护 | 第42页 |
| ·化学防治 | 第42-43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个人简介 | 第50-52页 |
| 导师简介 | 第52-54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