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35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一 历代序文研究情况概述 | 第11-15页 |
二 序文基本问题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第三节 《文心雕龙》、《文章缘起》、《文选》序文研究个案分析 | 第20-35页 |
一 《文心雕龙》序文研究个案分析 | 第20-22页 |
二 《文章缘起》序文研究个案分析 | 第22-26页 |
三 《文选》序文研究个案分析 | 第26-35页 |
第一章 序的起源与解经文体 | 第35-53页 |
第一节 序的文体命名 | 第35-38页 |
一 序字考论 | 第35-36页 |
二 文体之名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序的起源与《易传》、《序卦》 | 第38-41页 |
一 论说辞序《易》统其首 | 第38-40页 |
二 序的雏形——《序卦》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文体源出五经 | 第41-43页 |
第四节 敷畅厥义的《诗》序 | 第43-48页 |
第五节 言简意赅的《尚书》序 | 第48-50页 |
第六节 序与其他解经文体之比较 | 第50-53页 |
第二章 秦汉书序 | 第53-67页 |
第一节 提纲挈领的《吕氏春秋·序意》 | 第53-56页 |
第二节 体要思精的《淮南子·要略》 | 第56-60页 |
第三节 抒怀写志的《史记·太史公自序》 | 第60-67页 |
一 自序的体例 | 第60页 |
二 相得益彰的大小序 | 第60-61页 |
三 书序兼传的文体性质与意义 | 第61-67页 |
第三章 伪序问题研究 | 第67-79页 |
第一节 伪序辨称 | 第67-71页 |
第二节 无主名他序的生成与意义 | 第71-79页 |
第四章 汉魏六朝文章序 | 第79-114页 |
第一节 序文基本功能 | 第79-86页 |
一 序创作缘起 | 第79-80页 |
二 序创作者与创作时间、地点、方式 | 第80-83页 |
三 序创作目的 | 第83-86页 |
第二节 赋序 | 第86-94页 |
一 咏物赋序的描摹功能 | 第86-88页 |
二 赋序中的文学批评 | 第88-92页 |
三 独立言说的赋序 | 第92-94页 |
第三节 诗序 | 第94-98页 |
一 诗序的抒情言志功能 | 第94-96页 |
二 小序式诗序 | 第96-98页 |
第四节 颂、赞、铭、箴序 | 第98-102页 |
一 四体序文基本模式 | 第98-99页 |
二 叠床架屋之弊 | 第99-101页 |
三 箴序的议论 | 第101-102页 |
第五节 诔、哀辞、哀策、墓碑与墓志序 | 第102-108页 |
一 诔序基本模式 | 第102-105页 |
二 哀辞序基本模式 | 第105-106页 |
三 哀策序基本模式 | 第106-107页 |
四 墓碑序与墓志序基本模式 | 第107-108页 |
第六节 集序 | 第108-114页 |
一 楚辞序 | 第108-109页 |
二 别集序 | 第109-110页 |
三 总集序 | 第110-112页 |
四 诗文评序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游宴序与赠序 | 第114-139页 |
第一节 游宴序的文体特征与意义 | 第114-125页 |
一 游宴序的产生 | 第114-118页 |
二 游宴序与诗的关系 | 第118-119页 |
三 饯别序归属辨析 | 第119-123页 |
四 名序实记 | 第123-125页 |
第二节 赠序的文体特征与意义 | 第125-139页 |
一 赠言传统与赠别文学 | 第125-126页 |
二 赠序的生成 | 第126-128页 |
三 赋诗赠序 | 第128-132页 |
四 独立赠序 | 第132-135页 |
五 赠序的突破 | 第135-139页 |
第六章 序跋类文体综论 | 第139-149页 |
第一节 序的别名 | 第139-142页 |
一 引 | 第139-140页 |
二 后序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 序跋类其他文体概述 | 第142-149页 |
一 题跋 | 第142-146页 |
二 目录与序略 | 第146-148页 |
三 题辞 | 第148-149页 |
附寿序 | 第149-150页 |
结语 | 第150-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0页 |
后记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