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3页 |
文献研究 | 第13-54页 |
综述一 抑郁症的西医学研究概述 | 第13-29页 |
1.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13-14页 |
2. 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14-19页 |
3.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及与焦虑症的关系 | 第19-22页 |
4. 抑郁症的诊断 | 第22页 |
5. 抑郁症的治疗 | 第22-29页 |
综述二 抑郁症的古代中医研究概述 | 第29-38页 |
1. 郁证 | 第29-33页 |
2. 百合病、脏躁和梅核气 | 第33-34页 |
3. 癫证 | 第34页 |
4. 睡眠异常(不寐或嗜寐)与健忘 | 第34-36页 |
5. 卑惵 | 第36页 |
6. 小结 | 第36-38页 |
综述三 抑郁症的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 第38-46页 |
1. 抑郁症的中医病名归属 | 第38页 |
2.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 第38-39页 |
3. 目前抑郁症的主要证候分型 | 第39-41页 |
4. 抑郁症的中医治疗 | 第41-46页 |
综述四 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常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 第46-54页 |
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 第46-48页 |
2. 数据挖掘技术 | 第48-51页 |
3. 小结 | 第51-54页 |
抑郁症中医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 第54-58页 |
1. 抑郁症证候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4-55页 |
2. 抑郁症中医治疗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页 |
3. 进一步开展抑郁症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考 | 第55-58页 |
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 第58-121页 |
1. 前言 | 第58-59页 |
2. 研究路径 | 第59-61页 |
3. 研究对象 | 第61-63页 |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61页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61-62页 |
·样本量的确定 | 第62-63页 |
4. 研究方法 | 第63-65页 |
·研究设计方案 | 第63页 |
·观察的指标 | 第63-64页 |
·病例收集方法 | 第64页 |
·质控与偏倚的防止方法 | 第64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5. 研究结果 | 第65-117页 |
·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患者个人情况的基线资料分析 | 第65-67页 |
·抑郁症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 第67-70页 |
·不同抑郁程度在抑郁症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 第70-77页 |
·抑郁症中医症状的分布情况 | 第77-78页 |
·抑郁症HAMD 量表24 项症状及7 项因子分布情况 | 第78-79页 |
·抑郁症中医证型研究 | 第79-85页 |
·各证型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分布及不同抑郁程度在各证型中的分布情况. | 第85页 |
·各证型的舌象和脉象研究 | 第85-88页 |
·抑郁症各证型在抑郁症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分析 | 第88-97页 |
·抑郁症HAMD 量表7 项因子与患者一般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 第97-99页 |
·抑郁症中医证候要素与患者一般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 第99-106页 |
·抑郁症中医证型与患者一般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 第106-109页 |
·抑郁症中医证候要素与HAMD 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第109-113页 |
·抑郁症中医证型与HAMD 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第113-115页 |
·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与HAMD 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第115页 |
·抑郁症中医证候要素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第115-116页 |
·抑郁症中医证型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第116-117页 |
6. 讨论 | 第117-120页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17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17-118页 |
·证型结果的评价 | 第118页 |
·从抑郁症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探讨抑郁症与五脏功能失调的关系 | 第118-120页 |
7. 结论 | 第120-121页 |
参考书目 | 第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2页 |
结语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个人简历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