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泥沙动力学机理与过程模拟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主要侵蚀与水质模型的结构和特点 | 第12-14页 |
·土壤侵蚀公式的主要形式 | 第14-15页 |
·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进展 | 第15-16页 |
·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黄土高原流域泥沙过程机理 | 第19-45页 |
·与泥沙过程相关的流域特征因子 | 第19-22页 |
·降水、植被与土壤特征 | 第19-20页 |
·地质地貌特征和河网 | 第20-21页 |
·人类活动影响 | 第21-22页 |
·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 第22页 |
·黄土高原的主要特征因子 | 第22-28页 |
·降水特征 | 第22-24页 |
·土壤与土地利用特征 | 第24-25页 |
·植被特征 | 第25页 |
·地貌特征 | 第25-28页 |
·流域泥沙过程中的尺度现象 | 第28-37页 |
·不同部位的主要泥沙过程 | 第37-43页 |
·降雨入渗及溅蚀过程 | 第37-38页 |
·坡面径流侵蚀 | 第38-39页 |
·沟坡区的重力侵蚀 | 第39-41页 |
·沟道输沙过程 | 第41-43页 |
·黄土高原泥沙过程的模型概化 | 第43-45页 |
第3章 坡面产流产沙模型 | 第45-68页 |
·超渗产流模型 | 第45-55页 |
·模型的结构与计算流程 | 第46-48页 |
·产流过程模拟 | 第48-54页 |
·汇流过程 | 第54页 |
·参数取值 | 第54-55页 |
·坡面产沙模型 | 第55-67页 |
·产沙模型的概化 | 第55页 |
·坡面产沙计算公式 | 第55-58页 |
·公式合理性检验 | 第58-65页 |
·公式的适用性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沟道水沙演进模型 | 第68-78页 |
·精确扩散波汇流模型 | 第68-73页 |
·马斯京根-贡日法 | 第68-69页 |
·时空步长的选择 | 第69-70页 |
·水力要素的计算 | 第70-72页 |
·验证与对比 | 第72-73页 |
·沟道输沙计算 | 第73-74页 |
·沟道水沙计算的验证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基于河网分解的流域并行计算 | 第78-97页 |
·流域泥沙过程模拟提出的河网并行计算需求 | 第78-79页 |
·数字流域平台的应用与改进 | 第79-80页 |
·基于二叉树的河网编码方法 | 第80-90页 |
·河网的二叉树特征 | 第81页 |
·快速定位节点的二叉树编码 | 第81-82页 |
·基于二叉树的河网编码方法 | 第82-84页 |
·基本拓扑关系 | 第84页 |
·典型应用的拓扑算法 | 第84-87页 |
·大型流域的分区编码方法 | 第87-90页 |
·基于河网分解的并行计算 | 第90-93页 |
·河网分解算法 | 第90-91页 |
·任务调度流程 | 第91-92页 |
·基于MPI 和计算机集群的实现方式 | 第92-93页 |
·模拟模型的集成 | 第93-95页 |
·模型集成方法 | 第93-95页 |
·模拟尺度的提升 | 第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6章 流域泥沙过程模拟实例 | 第97-135页 |
·重力侵蚀模型的应用 | 第97-98页 |
·岔巴沟流域水沙过程模拟 | 第98-120页 |
·计算准备 | 第98-100页 |
·模型率定 | 第100-111页 |
·模型应用 | 第111-119页 |
·结果分析 | 第119-120页 |
·无定河流域泥沙过程模拟 | 第120-133页 |
·计算准备 | 第120-123页 |
·参数率定 | 第123-128页 |
·应用结果 | 第128-132页 |
·结果分析 | 第132-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7章 流域泥沙过程规律分析 | 第135-145页 |
·流域泥沙过程的尺度现象解释 | 第135-138页 |
·模拟结果中重现的尺度现象 | 第135页 |
·对尺度现象来源的分析 | 第135-138页 |
·降雨变化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 第138-144页 |
·降雨变化趋势和情景设置 | 第139-141页 |
·径流和输沙量结果 | 第141-142页 |
·不同土壤侵蚀组成的变化 | 第142-143页 |
·结果分析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5-149页 |
·主要成果 | 第145-14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7-148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9-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