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一、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发展特点 | 第14-18页 |
(一)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 | 第14-16页 |
1、合作社与合作经济组织 | 第14-15页 |
2、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 第15-16页 |
(二)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点 | 第16-18页 |
1、发展模式多样化 | 第16页 |
2、多种组织形式并存 | 第16页 |
3、合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宽 | 第16-17页 |
4、组织运行逐步规范 | 第17-18页 |
二、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渊源 | 第18-25页 |
(一) 早期合作经济思想 | 第18-20页 |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合作思想 | 第18-19页 |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合作思想 | 第19-20页 |
(二) 西方经典合作社理论 | 第20-22页 |
1、罗奇代尔公平先锋社与合作经济原则框架 | 第20-21页 |
2、国际合作社联盟与合作社原则确立 | 第21-22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合作经济理论 | 第22-25页 |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经济理论 | 第22页 |
2、列宁的合作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3、斯大林的合作经济理论 | 第23页 |
4、毛泽东的合作经济理论 | 第23-25页 |
三、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 第25-30页 |
(一) 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客观必然性 | 第25-27页 |
1、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第25-26页 |
2、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 第26-27页 |
3、WTO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 | 第27页 |
(二) 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实可行性 | 第27-30页 |
1、国家的政策扶持 | 第28页 |
2、新型农民群体的出现 | 第28-29页 |
3、国外的成功经验 | 第29-30页 |
四、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 第30-38页 |
(一)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取得的成绩 | 第30-31页 |
1、发展已初具规模、分布广泛、多类型并存 | 第30-31页 |
2、顺应中国农村发展形势的需要,已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第31页 |
3、运行机制各具特色 | 第31页 |
(二)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1-34页 |
1、农户参加率不高,市场经济中作用有限 | 第32页 |
2、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 | 第32-33页 |
3、组织发育处在低层次,辐射带动力较差 | 第33页 |
4、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运行不规范 | 第33页 |
5、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 第33-34页 |
(三)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8页 |
1、思想认识模糊 | 第34-35页 |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 第35-36页 |
3、具有合作精神的企业家人才高度稀缺 | 第36页 |
4、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 第36页 |
5、农民自身因素的限制 | 第36-38页 |
五、推进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 | 第38-49页 |
(一) 推进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原则 | 第38-39页 |
1、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原则 | 第38页 |
2、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 第38页 |
3、坚持遵循经济规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原则 | 第38-39页 |
(二) 推进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途径 | 第39-42页 |
1、积极开展各种经营和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 第39页 |
2、多种途径解决资金困难,为经营活动提供资金支撑 | 第39-40页 |
3、加强内部管理,增强对社员的凝聚力 | 第40-42页 |
4、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提高社会经济影响力 | 第42页 |
(三) 推进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42-49页 |
1、制定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 | 第43-44页 |
2、培养富有合作精神的农业企业家 | 第44-45页 |
3、建立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 | 第45-46页 |
4、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养现代农民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