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予义务诉讼审判制度的思考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课予义务诉讼的界定 | 第10-20页 |
一、课予义务诉讼的内涵 | 第10-13页 |
二、课予义务诉讼的特征 | 第13-20页 |
(一) 诉讼标的的消极性 | 第13-18页 |
(二) 诉讼目的的给付性 | 第18-19页 |
(三) 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课予义务诉讼审理的特殊性 | 第20-25页 |
一、提起课予义务诉讼的特殊条件 | 第20-22页 |
(一) 起诉人是否适格有特殊性 | 第20-21页 |
(二) 诉讼期限有特殊性 | 第21-22页 |
二、审理课予义务诉讼有特殊要求 | 第22-25页 |
(一) 特殊的举证责任承担规则 | 第22页 |
(二) 较深的审理强度 | 第22-23页 |
(三) 特殊的庭审规程 | 第23-24页 |
(四) 审理案件时可以适用调解 | 第24-25页 |
三、课予义务诉讼案件裁决的特殊性 | 第25页 |
第三章 我国对课予义务诉讼的规制现状 | 第25-32页 |
一、关于起诉人的资格问题 | 第25-27页 |
二、关于举证责任的承担问题 | 第27-28页 |
三、关于起诉期限的问题 | 第28-29页 |
四、关于判决方式问题 | 第29-30页 |
五、关于审查强度问题 | 第30-32页 |
六、关于案件是否可以适用调解问题 | 第32页 |
第四章 构建课予义务诉讼审判制度的思考 | 第32-50页 |
一、“课予义务诉讼”案件的确定 | 第32-35页 |
二、课予义务诉讼中起诉人是否适格的认定 | 第35-38页 |
三、课予义务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承担 | 第38-40页 |
(一) 依职权行政不作为案件举证责任的承担 | 第38-39页 |
(二) 关于诉讼中的取证、补证 | 第39-40页 |
四、课予义务诉讼起诉期限的确定 | 第40-41页 |
五、课予义务诉讼案件的审查强度 | 第41-43页 |
(一) 裁量性行政不作为的审查强度 | 第41-42页 |
(二) 羁束性行政不作为的审查强度 | 第42-43页 |
六、调解在课予义务诉讼中的适用 | 第43页 |
七、课予义务诉讼案件的庭审规程 | 第43-46页 |
八、课予义务诉讼案件的判决方式 | 第46-50页 |
(一) 德国的裁判时机成熟理论 | 第46-48页 |
(二) 我国课予义务诉讼判决内容明确程度的确定 | 第48页 |
(三) 行政机关继续履行的必要性、可行性的判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