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国内概况 | 第10-11页 |
·国外概况 | 第11-14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指标 | 第16-21页 |
·沥青结合料技术指标测定 | 第16-17页 |
·矿物集料技术指标测定 | 第17-20页 |
·抗剥落剂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沥青与矿料粘附、剥落机理分析 | 第21-30页 |
·沥青与矿料粘附-剥落的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机械粘附理论 | 第21页 |
·化学反应理论 | 第21-22页 |
·表面能理论 | 第22页 |
·极性理论 | 第22-23页 |
·表面构造理论 | 第23页 |
·胶浆理论 | 第23页 |
·粘附机理分析 | 第23-27页 |
·剥落机理分析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水损坏的表现形式及其评价指标 | 第30-39页 |
·沥青混合料水损坏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30-33页 |
·沥青与矿料粘附性评价方法 | 第33-36页 |
·沥青与矿料粘附性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矿料粘附性试验方案比较 | 第34-36页 |
·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及其优化 | 第39-52页 |
·级配设计理论 | 第39-41页 |
·最大理论密度理论 | 第39-40页 |
·粒子干涉理论 | 第40页 |
·Superpave 理论 | 第40-41页 |
·级配设计 | 第41-51页 |
·正交设计 | 第42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均匀设计 | 第46页 |
·实验安排与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均匀设计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室内试验评价 | 第52-81页 |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室内试验研究思路 | 第52-53页 |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室内试验 | 第53-56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69页 |
·油石比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沥青种类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集料种类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空隙率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抗剥落剂种类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老化程度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69页 |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灰关联熵分析 | 第69-77页 |
·影响灰熵关联分析参量的选择 | 第69页 |
·灰关联熵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69-71页 |
·影响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的灰熵关联分析 | 第71-77页 |
·正交与灰熵关联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七章 基于模糊推理和神经网络的水损害预测 | 第81-95页 |
·模糊逻辑系统 | 第81-82页 |
·模糊规则 | 第81页 |
·模糊推理系统 | 第81-82页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82页 |
·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的融合 | 第82-84页 |
·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融合的形态 | 第83-84页 |
·基于模糊推理的神经网络水损害预测 | 第84-94页 |
·概述 | 第84页 |
·用于水损害预测的模糊神经网络基本模型 | 第84-85页 |
·影响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因素的模糊化处理 | 第85-87页 |
·残余劈裂强度比的模糊推理 | 第87-91页 |
·模糊神经网络对残余劈裂强度比的预测 | 第91-93页 |
·模糊推理与模糊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分析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建议 | 第95-97页 |
·主要结论 | 第95页 |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