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特性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1 绪论 | 第14-40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森林水文学研究进展综述 | 第16-40页 |
·森林水文学 | 第16-17页 |
·森林水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 | 第17-24页 |
·森林水文学过程的研究 | 第24-33页 |
·森林与水质的研究 | 第33-37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37-40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0-43页 |
·地理位置 | 第40页 |
·地质、地貌 | 第40页 |
·土壤 | 第40页 |
·气候 | 第40-41页 |
·水文、水系 | 第41页 |
·植物区系地理特征 | 第41-42页 |
·主要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 第42-43页 |
3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43-51页 |
·试验地选择与调查 | 第43-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9页 |
·试验设计 | 第44页 |
·野外试验测定方法 | 第44-46页 |
·室内实验分析方法 | 第46-49页 |
·技术路线 | 第49-51页 |
4 大兴安岭林区降水特征及森林对降雨的再分配 | 第51-67页 |
·大兴安岭林区降水特征 | 第51-54页 |
·降水年内分布 | 第51页 |
·降雨特征 | 第51-54页 |
·森林对降雨的再分配 | 第54-65页 |
·林内降雨特征 | 第54-57页 |
·树干径流特征 | 第57-59页 |
·林冠截留特征 | 第59-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5 林地枯落物水文生态功能 | 第67-87页 |
·枯落物储量 | 第67-69页 |
·岭南不同林型枯落物储量 | 第67-68页 |
·岭北不同林型枯落物储量 | 第68-69页 |
·枯落物持水特性 | 第69-84页 |
·枯落物持水能力 | 第69-72页 |
·枯落物吸水过程分析 | 第72-77页 |
·枯落物持水速率分析 | 第77-81页 |
·枯落物有效拦蓄量 | 第81-84页 |
·枯落物持水效应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6 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文生态功能 | 第87-105页 |
·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特征 | 第87-90页 |
·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动态 | 第87-89页 |
·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89-90页 |
·土壤水分物理特性 | 第90-95页 |
·岭南不同林型土壤水分物理特性 | 第90-94页 |
·岭北不同林型土壤水分物理特性 | 第94-95页 |
·土壤储水能力 | 第95-98页 |
·岭南不同林型土壤储水能力 | 第95-97页 |
·岭北不同林型土壤储水能力 | 第97-98页 |
·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分析 | 第98-101页 |
·土壤渗透过程的模拟分析 | 第101-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7 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 第105-124页 |
·大气降水输入养分特征 | 第105-107页 |
·林内降雨和树干径流的淋溶效应 | 第107-109页 |
·生长季中不同林型林内雨和树干径流雨养分含量变化 | 第109-118页 |
·红松人工林林内雨和树干径流雨养分含量变化 | 第109-110页 |
·红皮云杉人工林林内雨和树干径流雨养分含量变化 | 第110-111页 |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林内雨和树干径流雨养分含量变化 | 第111-113页 |
·樟子松人工林林内雨和树干径流雨养分含量变化 | 第113-114页 |
·白桦天然林林内雨和树干径流雨养分含量变化 | 第114-115页 |
·杨桦混交林林内雨和树干径流雨养分含量变化 | 第115-117页 |
·蒙古柞林林内雨和树干径流雨养分含量变化 | 第117-118页 |
·不同林型林内雨和树干径流雨养分含量的变化 | 第118-120页 |
·河流水质特征及饮用水质状况 | 第120-122页 |
·河流水质养分含量特征 | 第120-121页 |
·森林流域溪流饮用水质状况 | 第121-122页 |
·小结 | 第122-124页 |
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个人简历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