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与核型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3-28页 |
| ·我国生产萝卜的意义 | 第13-14页 |
| ·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 ·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意义 | 第14-15页 |
| ·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 | 第15-20页 |
| ·外植体的获得 | 第15-17页 |
| ·小孢子的培养技术 | 第17-20页 |
| ·小孢子植株再生 | 第20页 |
| ·再生株的倍性鉴定及加倍 | 第20-22页 |
| ·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萝卜小孢子培养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前景展望 | 第23-24页 |
| ·核型分析 | 第24-28页 |
| ·核型的概念 | 第24页 |
| ·核型研究方法与分类 | 第24-27页 |
| ·常规核型 | 第24-25页 |
| ·染色体显带核型 | 第25-26页 |
| ·荧光原位杂交 | 第26页 |
| ·光谱核型 | 第26页 |
| ·染色体微切割和微克隆 | 第26-27页 |
| ·十字花科核型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萝卜小孢子培养胚状体形成因素与再生植株的倍性研究 | 第28-45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 ·供试植株的准备 | 第29页 |
| ·取样方式 | 第29页 |
| ·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生 | 第29-30页 |
| ·几种基本的培养基 | 第29-30页 |
| ·花蕾大小的选择 | 第30页 |
| ·小孢子分离 | 第30页 |
| ·小孢子培养 | 第30页 |
| ·胚状体培养与植株再生 | 第30页 |
| ·几种影响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试验处理 | 第30-31页 |
| ·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活性炭对小孢子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 第31页 |
| ·热激处理小孢子存活率与胚状体形成 | 第31页 |
| ·不同培养基对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 第31页 |
| ·花粉发育时期对萝卜小孢子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胚状体成活率的影响 | 第31页 |
| ·低温预处理试验 | 第31页 |
| ·6-BA对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 第31页 |
| ·倍性鉴定 | 第31-32页 |
| ·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法 | 第32页 |
| ·流式细胞仪鉴定 | 第32页 |
|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 ·小孢子离体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 ·基因型对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热激处理小孢子存活率与胚状体形成 | 第33-34页 |
| ·花粉发育时期对萝卜小孢子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培养基对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活性炭对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 第36页 |
|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胚状体成活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低温预处理试验 | 第37页 |
| ·6-BA对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细胞形态学观察植株再生与倍性鉴定 | 第38页 |
| 3 讨论 | 第38-42页 |
| ·基因型 | 第38-39页 |
| ·热激 | 第39页 |
| ·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胚状体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 第39页 |
| ·活性炭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低温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第40页 |
| ·6-BA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不同倍性的再生植株 | 第41-42页 |
| 附图 | 第42-45页 |
| 第三章 萝卜不同基因型核型分析的初步研究 | 第45-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 ·材料 | 第45页 |
| ·材料预备和预处理 | 第45-47页 |
| ·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及观察 | 第46页 |
| ·根尖细胞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第46-4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 ·不同皮色萝卜的核型比较 | 第47-48页 |
| ·NAU-SJMSH | 第47页 |
| ·NAU-WYQ | 第47页 |
| ·NAU-YZBLB | 第47-48页 |
| ·不同地域萝卜的核型比较 | 第48-51页 |
| ·NAU-YZBLB | 第48页 |
| ·NAU-ZSDG | 第48-51页 |
| 3 讨论 | 第51-53页 |
| 全文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附录 | 第59-61页 |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