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选题缘由 | 第7-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一、广场及其风格形成的人文历史追溯 | 第10-15页 |
(一) 古希腊民主体制下,广场及其风格形成的情感动因 | 第10-12页 |
1、民众参与集体的归属感及公共荣誉感 | 第10-11页 |
2、古希腊广场设计的风格特点 | 第11-12页 |
(二) 罗马帝国中央集权体制下,广场风格形成的情感因素 | 第12-13页 |
1、统治者的自豪感及民众的从属感 | 第12-13页 |
2、古罗马广场设计的风格特点 | 第13页 |
(三) 古代中国封建帝制影响下,类似广场空间及其风格形成 | 第13-15页 |
二、现代城市广场及风格形式形成的社会情感因素 | 第15-20页 |
(一) 社会环境催生下的情感需求 | 第15-17页 |
1、快节奏生活的缓冲 | 第15-16页 |
2、城市共性之外的地域情感保留 | 第16页 |
3、场所精神的人性关怀 | 第16-17页 |
(二) 物理环境承载的情感期望 | 第17-20页 |
1、依托空间给予人的安全感 | 第17-18页 |
2、多功能文化空间给予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第18-19页 |
3、围合空间带来的领域感和场所感 | 第19-20页 |
三、中国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的情感缺失 | 第20-24页 |
(一) 西方文化渗透影响下,缺乏对城市文脉情感怀旧的照顾 | 第20-21页 |
(二) 轴线对称、超尺度的空间体量缺乏亲和力,缺乏为民众设计意识 | 第21-22页 |
(三) 自由式休闲广场的稀缺,现代人缺少释放精神压力的场所 | 第22-24页 |
四、围绕诸情感因素形成的现代广场设计依据 | 第24-36页 |
(一) 关注人在城市广场中的环境心理 | 第24-32页 |
1、加强广场内容的可接触性 | 第24-26页 |
2、设计本土化,注重传统文脉的体现 | 第26-29页 |
3、空间造型设计顺应自然,增强其随意性 | 第29页 |
4、规模小型化,增加场所的亲和力和围合感 | 第29-31页 |
5、广场软环境的创造,加强公众的参与性 | 第31-32页 |
(二) 关注广场中人的行为心理 | 第32-36页 |
1、独处与群聚效应 | 第32-33页 |
2、人际距离效应 | 第33-34页 |
3、时间效应 | 第34-35页 |
4、噪音与人际吸引 | 第35-36页 |
五、基于本土化的中国城市广场发展趋势 | 第36-43页 |
(一) 项目背景及规划理念要求体现老上海历史文化底蕴 | 第36页 |
(二)基地环境及空间特色反应上海本土“里弄”文化 | 第36-37页 |
(三) 具体设计手法对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尊重 | 第37-43页 |
1、里弄空间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 第37-38页 |
2、广场与周边整体环境的协调 | 第38-41页 |
3、广场围合建筑传统符号的保留 | 第41-42页 |
4、新旧材料的应用及融合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论文发表情况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详细摘要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