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条纹叶枯病qSTV-11b的精细定位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符号说明 | 第8-9页 |
| 1 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 | 第9-24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历史和现状 | 第10-11页 |
|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世界的发生情况 | 第10页 |
|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 | 第10-11页 |
|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的发生情况 | 第11页 |
| ·水稻条纹叶枯病 | 第11-16页 |
|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灰飞虱 | 第12-13页 |
|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原 | 第13-14页 |
| ·CP蛋白和SP蛋白 | 第14-15页 |
| ·RSV的致病机制与植物的抗病机制 | 第15页 |
|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症状 | 第15-16页 |
|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重发原因 | 第16-17页 |
|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 第17-18页 |
|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研究和利用 | 第18-20页 |
| ·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 | 第18页 |
|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资源的筛选与利用 | 第18-20页 |
|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定位研究 | 第20-22页 |
| ·第3染色体上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抗性QTL比较 | 第20页 |
| ·第7染色体上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抗性QTL比较 | 第20-21页 |
| ·第11染色体上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抗性QTL比较 | 第21-22页 |
| 结语 | 第22-24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 ·水稻材料 | 第24-25页 |
| ·定位群体的人工接虫 | 第25-26页 |
| ·田间自然接虫 | 第26页 |
| ·灰飞虱带毒率的测定 | 第26页 |
| ·田间条纹叶枯病抗性调查 | 第26页 |
| ·DNA 的提取(CTAB法) | 第26-27页 |
| ·病毒RNA的提取 | 第27页 |
| ·SSR标记的开发 | 第27页 |
| ·STS标记的开发 | 第27-28页 |
| ·PCR反应体系及分析 | 第28页 |
| ·感病植株条纹叶枯病毒的RT-PCR检测 | 第28-29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29-37页 |
|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29页 |
| ·感病植株中条纹叶枯病毒的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 ·渐渗系的构建 | 第30-32页 |
| ·渐渗系的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 ·渐渗系田间发病调查 | 第32-34页 |
| ·渐渗系的分子检测 | 第34-36页 |
| ·qSTV-11b候选基因的预测 | 第36页 |
| ·BC_4世代渐渗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 4 讨论 | 第37-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