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关于民俗体育 | 第13-17页 |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3-16页 |
·民俗体育的发展研究 | 第16页 |
·民俗体育的流变研究 | 第16-17页 |
·生活世界中的民俗体育 | 第17页 |
·关于龙舟竞渡 | 第17-21页 |
·起源说 | 第17-18页 |
·文化说 | 第18-19页 |
·现代转型说 | 第19-21页 |
·本研究相关概念辨析 | 第21-23页 |
·民俗与风俗 | 第21页 |
·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之辩 | 第21-23页 |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3-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研究框架图 | 第26页 |
4 民俗生活世界中的体育—对龙舟竞渡发展历程的阐释 | 第26-46页 |
·龙舟竞渡的缘起:体育在民俗生活世界中的萌生 | 第27-35页 |
·民俗生活中蕴含的体育 | 第27-30页 |
·对民俗体育活动的民俗文化意蕴的剖析 | 第30-35页 |
·龙舟竞渡的流变历程概述 | 第35-42页 |
·自在自发期 | 第35-38页 |
·令行禁止期 | 第38-39页 |
·恢复调整期 | 第39页 |
·加速发展期 | 第39-42页 |
·龙舟竞渡现代转型的发端 | 第42-44页 |
·流变历程中相关影响因素解析 | 第44-46页 |
5 龙舟竞渡现代转型的生成机制 | 第46-64页 |
·机制生成的背景 | 第46-51页 |
·域外龙舟运动的积极推动 | 第46-47页 |
·龙舟竞渡民俗生存土壤的改变 | 第47-50页 |
·龙舟竞渡的项目特点 | 第50-51页 |
·现代性生成机制的表征及条件 | 第51-54页 |
·现代性机制的生成——转型期日常生活结构的变迁对龙舟竞渡发展的影响 | 第54-64页 |
·自在活动方式的改变与龙舟竞渡传承主体及行为的更替 | 第55-57页 |
·经验主义活动图式的变迁与龙舟竞渡组织形式的更新 | 第57-59页 |
·自然主义的立根基础的转移与龙舟竞渡传承心理的调适 | 第59-61页 |
·自发调控系统的松动与龙舟竞渡传承体系的变更 | 第61-64页 |
6 龙舟竞渡现代型态的“现场”考察 | 第64-79页 |
·国内外龙舟赛举办情况概述 | 第65-67页 |
·实地调查:对湖北荆州地区龙舟竞渡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 | 第67-77页 |
·活动举办的规模和次数 | 第67-68页 |
·活动的组织化程度 | 第68-69页 |
·群众对开展龙舟竞渡活动的价值取向 | 第69-73页 |
·对荆州市持不同参与态度的群众现场访谈 | 第73-77页 |
·现状分析:主观认同与实际参与之间的距离 | 第77-79页 |
7 民俗体育流变历程中的变迁特征及现实发展路径 | 第79-94页 |
·日常生活世界历史演进模式中的民俗体育结构及图式 | 第79-84页 |
·原始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体育 | 第79-81页 |
·传统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体育 | 第81-83页 |
·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体育 | 第83-84页 |
·转型期民俗体育的发展路径分析 | 第84-92页 |
·与现代体育的合流 | 第84-89页 |
·走竞技表演的社会化道路 | 第89-91页 |
·自在自发地散落于民间 | 第91-92页 |
·民俗体育的"常"与"变" | 第92-94页 |
8 龙舟竞渡现代转型的思考和展望 | 第94-105页 |
·行进在城市乡土心灵和乡土城镇化运动中的民俗体育 | 第94-95页 |
·龙舟竞渡民俗文化保存与市场开发的"两难" | 第95-98页 |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和民俗自身生存之辩 | 第95-97页 |
·二元对立语境中的实践逻辑悖论 | 第97-98页 |
·龙舟竞渡的现代性路向展望:传统的"重写"与现代性"复写"还是"续写" | 第98-102页 |
·龙舟竞渡现代发展的旨归与对策 | 第102-105页 |
·现代发展的旨归 | 第102-103页 |
·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103-105页 |
9 结语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附录 | 第114-120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