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一、何为史论? | 第8-9页 |
| 二、学术界对三苏史论的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 三、研究的方法和旨趣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苏洵的历史哲学思想 | 第12-26页 |
| 第一节 苏洵的履历及论史篇目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苏洵的历史哲学思想 | 第13-24页 |
| (一) "三易"特点的历史思想 | 第13-15页 |
| (二) "参乎权而归乎经":讲究"利权智术"的经世价值与正统观念 | 第15-20页 |
| (三) "辞辩闳伟":朴素唯物辩证维度与独创意识 | 第20-23页 |
| (四) 自然之道与人情认知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苏轼的历史评论 | 第26-40页 |
| 第一节 苏轼的仕途及历史评论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苏轼对历史人物气节与德行的评价 | 第27-35页 |
| (一) 历史人物的气节 | 第27-30页 |
| (二) 能"忍"的品格 | 第30页 |
| (三) 完满的道德理想 | 第30-33页 |
| (四) 重视对历史人物谋略得失的探讨 | 第33-35页 |
| 第三节 政治思想论 | 第35-38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苏辙的历史评论 | 第40-50页 |
| 第一节 苏辙的仕途及历史评论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苏辙史事评论的理论要点 | 第41-48页 |
| (一) 本于仁义道德的史事评价法则 | 第41-43页 |
| (二) 讲究智术本领的经世价值 | 第43-45页 |
| (三) 考察风气形势的历史可知论 | 第45-48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三苏历史评论思想旨趣之异同 | 第50-61页 |
| 第一节 三苏历史评论思想旨趣的共同点 | 第50-55页 |
| (一) 有用于世的论史宗旨 | 第50-51页 |
| (二) 独断于心的论史品格 | 第51-53页 |
| (三) 纵论历史发展之大势 | 第53-55页 |
| (四) 道德与智术并重的思想旨趣 | 第55页 |
| 第二节 三苏历史评论思想旨趣之异及其原因 | 第55-61页 |
| 第五章 三苏历史评论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 第61-73页 |
| 第一节 社会学术背景与三苏历史评论 | 第61-63页 |
| 第二节 三苏历史评论的义理化 | 第63-65页 |
| 第三节 三苏历史评论的历史地位与局限 | 第65-73页 |
| (一) 三苏历史评论的影响 | 第65-68页 |
| (二) 三苏历史评论的局限 | 第68-73页 |
| 结语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