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16-19页 |
第二节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三节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22-43页 |
第一节 大地构造背景及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 第22-27页 |
第二节 北疆区域构造演化史 | 第27-43页 |
一、前震旦纪——大陆基底及新疆联合古陆形成演化阶段 | 第28-29页 |
二、震旦纪—石炭纪——新疆联合古陆解体、古亚洲洋洋陆转化阶段 | 第29-41页 |
三、大陆板内演化阶段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的沉积演化 | 第43-110页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 第44-46页 |
一、研究区位置 | 第4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准东地区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演化的差异性 | 第46-53页 |
一、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46-48页 |
二、地壳结构和基底埋深 | 第48-51页 |
三、盖层沉积构造特征 | 第51-53页 |
第三节 准东地区次级构造单元划分 | 第53-56页 |
第四节 构造层序的划分 | 第56-60页 |
一、主要不整合面的分布与特征 | 第56-57页 |
二、构造层序 | 第57-60页 |
第五节 准东地区沉积格局的演化 | 第60-82页 |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 | 第60-62页 |
二、准东地区沉积建造演化 | 第62-80页 |
三、准东地区沉积演化的主要特征 | 第80-82页 |
第六节 准东地区间歇性的抬升剥蚀和沉积埋藏 | 第82-85页 |
第七节 沉积中心形态和长轴方向的变化与块体的旋转 | 第85-94页 |
一、现象的存在 | 第85-86页 |
二、可能的形成机制 | 第86-87页 |
三、块体旋转的研究简史 | 第87-89页 |
四、海西末期—印支期吉木萨尔凹陷的旋转 | 第89-94页 |
第八节 中晚侏罗世沉积构造的异常表现与构造逃逸 | 第94-110页 |
一、中晚侏罗世的沉积—构造异常表征 | 第94-96页 |
二、可能的形成机制—构造逃逸 | 第96-97页 |
三、构造逃逸的定义及研究简史 | 第97-102页 |
四、准东地区构造逃逸的特点 | 第102-110页 |
第四章 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的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的演化 | 第110-177页 |
第一节 现今构造特征 | 第112-120页 |
一、盖层断裂发育特征 | 第112-116页 |
二、局部构造类型 | 第116-117页 |
三、构造样式与构造变形带 | 第117-120页 |
第二节 构造发育史和棋盘格构造格局成因 | 第120-128页 |
一、东西向构造剖面 | 第120-121页 |
二、南北向构造剖面 | 第121-125页 |
三、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 第125-126页 |
四、棋盘格构造格局的成因初探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 克拉美丽断裂带 | 第128-136页 |
一、克拉美丽断裂带结构 | 第128-131页 |
二、克拉美丽断裂带的演化 | 第131-134页 |
三、克拉美丽断裂带对准东盆地沉积构造格局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第四节 奇台凸起是大型扭压性构造转换带 | 第136-143页 |
一、奇台凸起是大型构造转换带 | 第136-139页 |
二、奇台凸起扭压性构造转换带的形成与演化 | 第139-141页 |
三、近平行于奇台凸起的大1井—将军庙构造线 | 第141-143页 |
第五节 对三台凸起认识的深化 | 第143-149页 |
一、三台凸起早期的展布当进一步向东向西扩展 | 第143-145页 |
二、三台凸起的边界断裂显示为早正晚逆的反转构造 | 第145-146页 |
三、三台凸起的构造演化 | 第146-147页 |
四、三台凸起的张扭/压扭性活动 | 第147-149页 |
第六节 帐北断褶带——构造挤压前缘的后冲与大型复合断展褶皱 | 第149-159页 |
一、帐北断褶带目前的构造格局与分段性 | 第150-151页 |
二、帐北断褶带的剖面结构——后冲断裂作用与大型断展褶皱 | 第151-156页 |
三、帐北断褶带的压扭性构造活动特点 | 第156-157页 |
四、帐北断褶带的持续变形和生长地层 | 第157-159页 |
第七节 再论准东地区逃逸构造——从构造角度的厘定 | 第159-165页 |
一、区域构造背景 | 第159-161页 |
二、准东逃逸构造的主要组成要素 | 第161-165页 |
第八节 盆地原型的恢复 | 第165-172页 |
一、海西期克拉美丽前陆盆地——前陆碳酸盐缓坡与周缘前陆盆地 | 第166-167页 |
二、晚海西期克拉美丽山前坳陷是扭压盆地而不是前陆盆地 | 第167-169页 |
三、晚海西期时吉木萨尔凹陷是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断陷 | 第169页 |
四、古城凹陷和木垒凹陷——由海西期扭张盆地向印支—燕山期扭压盆地的转化 | 第169-170页 |
五、扭旋盆地——海西末期—印支期的准东盆地原型 | 第170页 |
六、侏罗纪聚煤盆地反映构造挤压还是拉张环境? | 第170-171页 |
七、喜山期博格达山前前陆盆地 | 第171-172页 |
第九节 准东盆地构造演化简史 | 第172-177页 |
一、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北部强烈挤压南部张裂的构造分异阶段 | 第172-173页 |
二、晚二叠世——三叠纪扭旋作用下的构造格局改造阶段 | 第173-174页 |
三、早中侏罗世压扭作用下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 | 第174页 |
四、中晚侏罗世构造逃逸中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 | 第174-175页 |
五、白垩纪的挤压调整与掀斜阶段 | 第175页 |
六、新生代天山山前前陆盆地阶段 | 第175-177页 |
第五章 海西期的古博格达裂谷 | 第177-248页 |
第一节 博格达山研究现状 | 第177-188页 |
一、晚古生代区域构造属性——是裂谷还是岛弧? | 第178-182页 |
二、古博格达山的崛起、削蚀与多期复活再降 | 第182-184页 |
三、晚新生代博格达造山作用的基本特征 | 第184-188页 |
第二节 构造层序的划分 | 第188-195页 |
一、地层与不整合 | 第188-192页 |
二、构造层序 | 第192-195页 |
第三节 早石炭世古博格达裂谷开始张裂 | 第195-199页 |
一、地层展布 | 第195页 |
二、沉积特征 | 第195-196页 |
三、裂谷拉张的岩浆活动证据 | 第196-198页 |
四、古裂谷格局的恢复 | 第198-199页 |
第四节 中晚石炭世古博格达裂谷发育顶峰 | 第199-210页 |
一、地层展布 | 第199-200页 |
二、沉积特征 | 第200-204页 |
三、裂谷拉张的岩浆活动证据 | 第204-207页 |
四、古裂谷格局的恢复 | 第207-210页 |
第五节 早二叠世古博格达裂谷再次张裂 | 第210-220页 |
一、地层展布 | 第210-212页 |
二、沉积特征 | 第212-216页 |
三、裂谷再次拉张的岩浆活动证据 | 第216-217页 |
四、古裂谷格局的恢复 | 第217-220页 |
第六节 中二叠世古博格达裂谷拗陷萎缩 | 第220-233页 |
一、地层展布 | 第220-222页 |
二、沉积特征 | 第222-230页 |
三、古裂谷格局的恢复 | 第230-233页 |
第七节 古博格达裂谷演化的主要演化特征 | 第233-248页 |
一、古博格达裂谷的横剖面形态——半地堑式裂谷 | 第233-235页 |
二、古博格达裂谷的东西分段性 | 第235-239页 |
三、古博格达裂谷的延伸范围及与相邻造山带的关系 | 第239-244页 |
四、古博格达裂谷的动力学性质——碰撞谷 | 第244-248页 |
第六章 印支—燕山期古博格达山的崛起、削蚀与周期复活再隆 | 第248-302页 |
第一节、露头层序地层特征Ⅰ:印支期构造层 | 第248-254页 |
一、仓房沟群构造亚层 | 第248-250页 |
二、小泉沟群构造亚层 | 第250-254页 |
第二节、露头层序地层特征Ⅱ:燕山期构造层 | 第254-265页 |
一、水西沟群构造亚层 | 第254-257页 |
二、石树沟群构造亚层 | 第257-261页 |
三、白垩系构造亚层 | 第261-265页 |
第三节、博格达山地区盆山沉积耦合作用的特征 | 第265-280页 |
一、沉积物碎屑组分及磁化率的系统变化指示古博格达山的逆序蚀顶过程 | 第265-267页 |
二、粗碎屑楔状体近周期性向盆地内进积指示古博格达山的准周期性复活造山 | 第267-268页 |
三、与造山带的幕式复活再隆相伴的岩浆活动 | 第268-269页 |
四、盆地沉积型式和水系几何形态的变化反映造山带隆升机制的不断调整 | 第269-272页 |
五、盆地沉积中心的定向迁移等现象指示与造山带的挤压同步叠加的走滑作用 | 第272-275页 |
六、盆地演化与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构造作用 | 第275页 |
七、盆山构造演化的阶段性 | 第275-278页 |
八、造山运动的极性与反转 | 第278-280页 |
第四节、今博格达造山带构造变形样式的启示 | 第280-290页 |
一、山体南北坡地貌的不对称性 | 第280页 |
二、山体的块断隆升造山 | 第280-281页 |
三、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分带性与层次性 | 第281-285页 |
四、博格达双向背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 | 第285-286页 |
五、博格达造山带是大型厚皮反转构造 | 第286-290页 |
第五节、古博格达山是扭压造山带 | 第290-302页 |
一、构造扭压作用(transpression)及其应变分解 | 第290-293页 |
二、博格达造山带是扭压造山带 | 第293-296页 |
三、印支期古博格达裂谷的闭合回返与右行扭压造山 | 第296-297页 |
四、燕山—喜山期博格达地区左行扭压造山 | 第297-298页 |
五、古博格达山属于以纯剪作用为主的扭压造山带 | 第298-299页 |
六、古博格达山到底有多宽、多高? | 第299-302页 |
第七章 晚古生代以来东天山地区盆山格局演变的主要特征及机制 | 第302-381页 |
第一节 晚古生代以来东天山地区盆山构造格局演化的主要特点 | 第302-314页 |
一、板块构造背景内的盆山格局演化 | 第302-304页 |
二、盆山格局的的继承性与相对稳定性 | 第304-305页 |
三、变形边界条件是控制盆山差异演化的重要因素 | 第305-309页 |
四、以走滑、扭压、旋转及构造逃逸为主要形式的块体间不断的调整与相对运动 | 第309-312页 |
五、盆山构造格局演化的多阶段性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灵敏反映 | 第312-314页 |
第二节 早二叠世北疆地区是否存在普遍的拉张 | 第314-320页 |
一、早二叠世的构造拉张现象 | 第314-316页 |
二、早二叠世是区域挤压而不是构造拉张 | 第316-317页 |
三、早二叠世独特构造现象的成因解释 | 第317-320页 |
第三节 中二叠世存在泛准噶尔超级大湖盆吗? | 第320-325页 |
一、泛准噶尔超级大湖盆存在吗? | 第320-322页 |
二、中二叠世湖盆持续沉降的机制 | 第322-325页 |
第四节 早印支期强烈的构造扭压与泛大陆巨型剪切带 | 第325-340页 |
一、北疆地区陆内盆山构造格局的快速奠定 | 第326-327页 |
二、北疆地区大型走滑韧剪断裂带及构造扭压作用的普遍发育 | 第327-331页 |
三、大型走滑断裂及构造扭压作用在整个中亚造山带的普遍发育 | 第331-333页 |
四、再探泛大陆巨型韧剪带模式(the Pangea megashear) | 第333-340页 |
第五节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北疆聚煤盆地形成于构造挤压还是伸展? | 第340-35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341-342页 |
二、北疆及邻区中生代聚煤盆地形成于构造挤压环境 | 第342-348页 |
三、中生代北疆地区构造挤压的区域构造背景 | 第348-350页 |
第六节 中侏罗世晚期—白垩纪蒙古高原的隆起、垮塌与环西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 | 第350-381页 |
一、问题的提出——构造驱动来自南部吗? | 第350-353页 |
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 | 第353-355页 |
三、燕山期环西伯利亚地区强烈的构造表现 | 第355-366页 |
四、古蒙古高原的隆起与垮塌 | 第366-374页 |
五、两个高原的对话:古蒙古高原vs青藏高原 | 第374-381页 |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 第381-385页 |
第一节 论文研究总结 | 第381-384页 |
一、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381-383页 |
二、创新与特色 | 第383-384页 |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384-38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85-408页 |
致谢 | 第408-410页 |
作者简介 | 第410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