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畜禽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资源保护 | 第14-15页 |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 第14页 |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4-15页 |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探索 | 第15-16页 |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理论的探索 | 第15-16页 |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形式 | 第16页 |
·我国绵羊遗传资源概况 | 第16-20页 |
·绵羊在系统分类学中的地位 | 第16-17页 |
·绵羊的起源 | 第17页 |
·绵羊品种的分布 | 第17-19页 |
·绵羊品种的类型 | 第19-20页 |
·畜禽遗传标记概况 | 第20-22页 |
·遗传标记概念及特点 | 第20页 |
·分子遗传标记类型 | 第20-22页 |
·绵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 第22-26页 |
·形态学水平 | 第23页 |
·细胞学水平 | 第23-24页 |
·生化水平 | 第24页 |
·DNA水平 | 第24-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实验材料 | 第27-31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主要药品 | 第29页 |
·试剂配置 | 第29-30页 |
·微卫星标记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页 |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 第31-32页 |
·微卫星引物所用修饰荧光集团的选择 | 第32页 |
·微卫星位点PCR反应体系 | 第32-33页 |
·PCR产物检测 | 第33页 |
·利用ABI3130XL DNA测序仪毛细管电泳 | 第33-34页 |
·数据分析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60页 |
·基因组提取结果 | 第37-38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ABI测序仪片段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等位基因数目和频率 | 第40-42页 |
·特有等位基因、优势等位基因及频率 | 第42-44页 |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检测结果 | 第44-49页 |
·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 第44-45页 |
·遗传杂合度和平均遗传杂合度 | 第45-47页 |
·多态信息含量 | 第47-48页 |
·地方绵羊品种与引进品种的对比 | 第48-49页 |
·Y染色体SRYM18位点分析 | 第49-50页 |
·品种间的遗传变异检测 | 第50-54页 |
·群体之间的基因流分析 | 第50页 |
·总群体杂合度、亚群体内杂合度和遗传分化系数 | 第50-51页 |
·群体遗传距离 | 第51-53页 |
·聚类分析 | 第53-54页 |
·群体遗传分化 | 第54-60页 |
·群体结构推测 | 第54-56页 |
·群体遗传分化 | 第56页 |
·群体间遗传分化的因子相关分析 | 第56-58页 |
·群体间遗传分化的主成分分析 | 第58-6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0-66页 |
·实验样本的代表性 | 第60页 |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及其判型的准确性 | 第60-61页 |
·SRYM18位点分析 | 第61页 |
·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 第61-64页 |
·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变异 | 第61-62页 |
·蒙系绵羊的遗传变异 | 第62-63页 |
·藏系绵羊的遗传变异 | 第63-64页 |
·遗传距离的聚类统计分析 | 第64-65页 |
·聚类分析与遗传分化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