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新型芬顿法降解持久性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多环芳烃类有机废水的特征第10-11页
   ·有机废水的常规处理方法第11-14页
     ·絮凝沉淀法第11页
     ·生物处理法第11-12页
     ·吸附法第12页
     ·化学氧化法第12-13页
     ·电化学法第13页
     ·光氧化法第13-14页
   ·类FENTON 氧化法第14-15页
     ·类Fenton 氧化法简介第14页
     ·Fenton 反应作用机理第14-15页
   ·微波辐射FENTON 类氧化法第15-17页
     ·微波促进有机反应的机理第15-16页
     ·微波辐射Fenton 氧化法处理持久性多环芳烃类有机物第16-17页
   ·含铬矿物催化氧化法研究第17页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2 微波辐射FENTON 试剂催化降解孔雀石绿研究第18-34页
   ·孔雀石绿物理化学性质第18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18-19页
   ·实验方法第19页
   ·孔雀石绿的浓度-吸光度工作曲线图第19-20页
   ·结果与讨论第20-23页
     ·微波和Fenton 试剂的协同效应第20页
     ·初始pH 值对去除率的影响第20-21页
     ·H_2O_2 用量对去除率的影响第21-22页
     ·Fe(Ⅱ)离子溶液用量对去除率的影响第22-23页
   ·正交实验安排——四个因素对孔雀石绿降解影响评价第23-25页
   ·COD 去除效果第25页
   ·动力学研究第25-31页
     ·实验原理和方法第25-26页
     ·结果与讨论第26-31页
   ·本章小结第31-34页
3 微波辐射类FENTON 试剂催化降解孔雀石绿研究第34-48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34页
   ·实验方法第34页
   ·结果与讨论第34-37页
     ·微波和类Fenton 试剂的协同效应第34-35页
     ·初始pH 值对去除率的影响第35-36页
     ·H_2O_2 用量对去除率的影响第36-37页
     ·Cr(Ⅵ)离子溶液用量对去除率的影响第37页
   ·正交实验安排——四个因素对孔雀石绿降解影响评价第37-39页
   ·COD 去除效果第39页
   ·动力学研究第39-45页
     ·实验原理和方法第39页
     ·结果与讨论第39-45页
   ·本章小结第45-48页
4 微波辐射FENTON 试剂催化降解罗丹明B 研究第48-64页
   ·染料罗丹明B 物理化学性质第48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48-49页
   ·实验方法第49页
   ·罗丹明B 的浓度-吸光度工作曲线图第49-50页
   ·结果与讨论第50-53页
     ·微波和Fenton 试剂的协同效应第50页
     ·初始pH 值对去除率的影响第50-51页
     ·H_2O_2 用量对去除率的影响第51-52页
     ·Fe(Ⅱ)离子溶液用量对去除率的影响第52-53页
   ·正交实验安排——四个因素对罗丹明B 降解影响评价第53-55页
   ·COD 去除效果第55页
   ·动力学研究第55-61页
     ·实验原理和方法第55页
     ·结果与讨论第55-61页
   ·本章小结第61-64页
5 微波辐射类FENTON 试剂催化降解罗丹明B 研究第64-78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64页
   ·实验方法第64页
   ·结果与讨论第64-68页
     ·微波和类Fenton 试剂的协同效应第64-65页
     ·初始pH 值对去除率的影响第65-66页
     ·H_2O_2 用量对去除率的影响第66-67页
     ·Cr(Ⅵ)离子溶液用量对去除率的影响第67-68页
   ·正交实验安排——四个因素对孔雀石绿降解影响评价第68-69页
   ·COD 去除效果第69页
   ·动力学研究第69-75页
     ·实验原理和方法第69-70页
     ·结果与讨论第70-75页
   ·本章小结第75-7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结论第78-79页
     ·微波辐射Fenton 试剂催化降解孔雀石绿研究第78页
     ·微波辐射类Fenton 试剂催化降解孔雀石绿研究第78页
     ·微波辐射Fenton 试剂催化降解罗丹明B 研究第78-79页
     ·微波辐射类Fenton 试剂催化降解罗丹明B 研究第79页
   ·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附录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杨鸿烈对“中华法系”的学术建构
下一篇:试论中国成文法模式的特质与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