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页 |
一、假释制度的历史演进以及我国假释制度的理论体系 | 第9-17页 |
(一) 假释制度的演进及国际标准的确立 | 第9-11页 |
(二) 我国假释制度的概念、性质、适用对象及适用条件 | 第11-15页 |
1、我国假释制度的概念 | 第11-12页 |
2、我国假释制度的性质 | 第12页 |
3、我国假释制度的适用对象及适用条件 | 第12-15页 |
(三) 假释制度在刑法理论上的重要意义 | 第15-17页 |
二、我国假释制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思考 | 第17-26页 |
(一) 假释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现状 | 第17-18页 |
1、假释适用率偏低,并有持续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2、假释制度的某些限制性规定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 | 第18页 |
3、监狱场所对罪犯是否适用假释的把握标准不科学 | 第18页 |
(二) 我国假释制度在立法层面上以及在具体适用中存在的弊端 | 第18-26页 |
1、立法规定的欠缺,造成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 | 第18-21页 |
2、审判机关在假释制度的运用中所发挥的作用 | 第21页 |
3、对假释人员在考验期内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 | 第21-22页 |
4、假释作为罪犯的法定权利,没有引起司法部门的足够重视 | 第22-24页 |
5、新刑法中规定的假释排除条件不符合刑罚的经济性原则 | 第24-25页 |
6、繁杂的申请审批程序制约了假释制度的适用 | 第25页 |
7、司法机关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假释制度不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执行 | 第25-26页 |
三、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初步构想 | 第26-39页 |
(一) 综合我国现有刑罚执行制度的优点,创设“预定假释制度” | 第26-31页 |
(二) 构建科学完善的操作体系,充分发挥“预定假释制度”的先进功效 | 第31-39页 |
1、“预定假释制度”的适用对象较之现行法律规定应做一定调整 | 第31-32页 |
2、制定较为严格的预定假释批准与撤销程序 | 第32-34页 |
3、单独对未成年人罪犯适用预定假释制度做出详细规定 | 第34-37页 |
4、建立预定假释再犯预测机制 | 第37-38页 |
5、做好预定假释罪犯的社会监督工作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