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引言 | 第11-21页 |
| ·RNA 干扰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RNAi 的发现 | 第11-12页 |
| ·RNAi 的分子机制 | 第12-13页 |
| ·RNAi 的应用 | 第13-15页 |
| ·根癌农杆菌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Ti 质粒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第15-17页 |
| ·tnil 基因概述 | 第17页 |
| ·Ti 质粒转化机理 | 第17-18页 |
| ·瘿木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瘿木应用状况 | 第18-19页 |
| ·瘿木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2 大肿瘤基因双链 RNAI 载体构建 | 第21-41页 |
| ·材料 | 第21-22页 |
| ·质粒与菌株 | 第21页 |
| ·酶及生化试剂 | 第21-22页 |
|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 ·培养基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 ·农杆菌质粒提取 | 第22-23页 |
| ·PCR 扩增 | 第23-25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5页 |
| ·DNA 的回收 | 第25-26页 |
| ·酶切分析 | 第26页 |
| ·平端化反应 | 第26页 |
| ·去磷酸化反应 | 第26-27页 |
| ·连接反应 | 第27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CaCl_2法) | 第27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CaCl_2法) | 第27页 |
|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27-28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的热激法转化 | 第28页 |
| ·重组质粒的筛选 | 第28页 |
| ·质粒的鉴定 | 第28页 |
| ·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 ·tml 基因的克隆 | 第29-32页 |
| ·RNAi 可读框架的构建 | 第32-39页 |
| ·植物表达载体 pHR2122-1302 的构建 | 第39页 |
| ·农杆菌转化 | 第39-4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 3 毛白杨雄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野生型致瘤植株的获得 | 第41-50页 |
| ·材料 | 第41-42页 |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 ·菌种 | 第41页 |
| ·培养基 | 第41-42页 |
| ·方法 | 第42-45页 |
| ·外植体消毒及无菌苗继代培养 | 第42页 |
| ·不定芽再生培养 | 第42页 |
| ·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 | 第42页 |
| ·肿瘤诱导 | 第42-43页 |
| ·肿瘤培养及转化植株 G 的获得 | 第43页 |
| ·PCR 扩增 | 第43-45页 |
| ·冠瘿碱检测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不定芽再生培养基的确定 | 第45页 |
| ·增殖和生根培养 | 第45-46页 |
| ·肿瘤的诱导 | 第46页 |
| ·冠瘿瘤的培养及诱导植株再生 | 第46-47页 |
| ·转化苗的形态观察 | 第47-48页 |
| ·PCR 检测 | 第48页 |
| ·冠瘿碱的检测 | 第48-4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9-50页 |
| 4 毛白杨雄株-D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50-56页 |
| ·材料 | 第50-51页 |
| ·植物材料 | 第50页 |
| ·菌株及保存 | 第50页 |
| ·培养基 | 第50-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 ·卡那霉素选择压的确定 | 第51页 |
| ·农杆菌的活化及浸染时间的确定 | 第51页 |
| ·共培养叶片的选择 | 第51-52页 |
| ·共培养温度、光照的影响 | 第52页 |
| ·共培养时间的影响 | 第52页 |
| ·共培养培养基的选择 | 第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卡那霉素选择压对叶片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摇菌及浸菌时间的影响 | 第53页 |
| ·共培养叶片幼嫩程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共培养时间对菌生长状态的影响 | 第54页 |
| ·共培养培养基的选择 | 第54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 5 转基因毛白杨雄株-D的检测及致瘤检测 | 第56-62页 |
| ·材料 | 第56页 |
| ·植物材料 | 第56页 |
| ·质粒 | 第56页 |
| ·引物设计 | 第56页 |
| ·仪器 | 第56页 |
| ·方法 | 第56-58页 |
| ·GFP 报告基因的活性检测 | 第56-57页 |
| ·植物 DNA 的提取 | 第57页 |
| ·PCR 扩增检测 | 第57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57-58页 |
| ·瘤情况检测 | 第58页 |
| ·对已产生瘤的组培苗瘤体的抑制 | 第58页 |
| ·对已产生瘤的试验田中杨树苗瘤体的抑制 | 第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 ·GFP 基因的活性检测 | 第58-59页 |
| ·植物叶片 DNA 的提取及 PCR 检测 | 第59-60页 |
|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观察 | 第60页 |
| ·室外接种 | 第6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 6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 发表论文 | 第69-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