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插图索引 | 第12-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2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制度收益” | 第17-21页 |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制度成本” | 第21-25页 |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 第25-27页 |
·技术路线与内容结构 | 第27-30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内容结构 | 第28-30页 |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2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2-52页 |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范畴的界定 | 第32-36页 |
·信用的涵义 | 第32-33页 |
·担保的涵义 | 第33-34页 |
·信用担保的涵义 | 第34-36页 |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6-43页 |
·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 第36-37页 |
·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缺口 | 第37-40页 |
·克服银企间不对称信息障碍的研究 | 第40-43页 |
·不对称信息下的西方企业融资担保理论 | 第43-52页 |
·激励冲突问题的解决:担保的公司治理理论 | 第43-47页 |
·债务合约的执行:担保的契约结构理论 | 第47-51页 |
·简评 | 第51-52页 |
第3章 基于信贷配给模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分析 | 第52-77页 |
·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一个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模型 | 第52-61页 |
·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文献综述 | 第52-54页 |
·信用担保下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模型 | 第54-60页 |
·基本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60-61页 |
·信用担保制度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效率的分析 | 第61-70页 |
·信用担保制度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建立 | 第61-63页 |
·信用担保制度模型的分析 | 第63-67页 |
·假设条件的局限性及理论内涵 | 第67-70页 |
·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运行绩效的分析 | 第70-77页 |
·信用担保活动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第70-73页 |
·信用担保经济杠杆效用的决定因素 | 第73-75页 |
·提高信用担保绩效的路径选择 | 第75-77页 |
第4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77-115页 |
·各国(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第77-92页 |
·美国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 | 第78-83页 |
·日本信用保证制度 | 第83-86页 |
·韩国信用担保基金制度 | 第86-89页 |
·中国台湾省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制度 | 第89-92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发展 | 第92-107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变迁 | 第92-95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现行的基本框架 | 第95-100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行的现状分析 | 第100-107页 |
·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 第107-115页 |
·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比较 | 第107-113页 |
·几点启示 | 第113-115页 |
第5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 第115-133页 |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政府行为的效应分析 | 第115-121页 |
·政府行为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的作用 | 第115-116页 |
·政府、信用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互动分析 | 第116-121页 |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政府行为的财政成本问题 | 第121-126页 |
·政府担保与财政成本问题:文献回顾 | 第121-123页 |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123-125页 |
·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的财政成本问题 | 第125-126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政府行为的方式选择 | 第126-133页 |
·信用担保中政府行为的角色定位 | 第126-127页 |
·政府支持信用担保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127-129页 |
·政府杠杆支持信用担保方式的选择 | 第129-133页 |
第6章 我国多元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重构 | 第133-161页 |
·多元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与层次 | 第133-138页 |
·政策性担保、互助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的比较分析 | 第133-137页 |
·构建“两主一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第137-138页 |
·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职能转换 | 第138-147页 |
·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的制度框架 | 第138-143页 |
·基于绩效评估的政策性再担保机制 | 第143-147页 |
·中小企业互助性担保机构:模式创新 | 第147-157页 |
·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实践模式及其评析 | 第147-149页 |
·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创新模式设计 | 第149-157页 |
·中小企业商业性担保机构:重新定位 | 第157-161页 |
·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营利模式分析 | 第157-159页 |
·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职能定位 | 第159-161页 |
第7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环境建设 | 第161-191页 |
·中小企业征信制度的建立 | 第161-176页 |
·我国企业征信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161-166页 |
·我国中小企业征信的模式选择 | 第166-171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发展策略 | 第171-176页 |
·担保行业监管制度的构建 | 第176-186页 |
·当前我国担保业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76-179页 |
·担保业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 第179-182页 |
·我国担保业监管制度的设计原则 | 第182-186页 |
·担保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 第186-191页 |
·我国担保业发展面临的法律障碍 | 第186-187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对策 | 第187-191页 |
结论 | 第191-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3-204页 |
致谢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