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学术史综述 | 第12-16页 |
三、学术要点 | 第16-17页 |
(一) 重点 | 第16页 |
(二) 难点 | 第16页 |
(三) 创新点 | 第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吴经熊宪政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渊源 | 第17-36页 |
一、时代背景 | 第17-20页 |
二、历史渊源 | 第20-36页 |
(一) 传统文化的熏陶 | 第20-23页 |
1、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20-21页 |
2、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21-23页 |
(二) 西方文化的影响 | 第23-29页 |
1、东吴大学的影响 | 第23-25页 |
2、西方法学家的影响 | 第25-26页 |
3、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影响 | 第26-27页 |
4、社会改良思想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三)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理论指导 | 第29-32页 |
(四) 任职经历为其提出宪政理论创造了条件 | 第32-36页 |
1、东吴大学任教 | 第32-33页 |
2、从事司法工作 | 第33-34页 |
3、担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吴经熊的宪政观 | 第36-52页 |
一、关于宪政定义 | 第36-43页 |
(一) 西方关于宪政的理论 | 第36-40页 |
1、关于宪政产生的经济和政治条件 | 第36-37页 |
2、自然法与宪政 | 第37-39页 |
3、宪政的价值内涵 | 第39-40页 |
(二) 中国近代关于宪政的探究 | 第40-41页 |
(三) 吴经熊给宪政下的定义 | 第41-43页 |
二、实施宪政需要的条件 | 第43-52页 |
(一) 宪法 | 第43-46页 |
1、为什么实施宪政必须要有宪法 | 第43-44页 |
2、制定怎样的宪法才符合宪政的要求 | 第44-46页 |
(二) 宪德 | 第46-48页 |
1、什么是宪德 | 第46-47页 |
2、根据宪德要求,执政者应该怎么做 | 第47-48页 |
(三) 宪魂 | 第48-52页 |
1、何谓宪魂 | 第48-49页 |
2、根据宪魂要求,国民应该怎么做 | 第49-52页 |
第三章 吴经熊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52-78页 |
一、吴经熊的人权思想 | 第52-60页 |
(一) 《吴氏宪草》中的人权 | 第52-56页 |
(二) 《吴氏宪草》对人民的权利采取“法律限制主义” | 第56-59页 |
(三) 吴经熊对人民权利与义务的解说 | 第59-60页 |
二、吴经熊的司法独立思想 | 第60-69页 |
(一) 为什么要司法独立 | 第61-65页 |
1、中国传统的行政司法合一制度缺乏司法应有的公平和公正 | 第62-63页 |
2、司法独立能摆脱立法、行政对审判的干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 第63-64页 |
3、司法独立有利于国家收回治外法权 | 第64-65页 |
(二) 怎样实现司法独立 | 第65-69页 |
1、设立国事法院,保证司法监督权的行使 | 第65-67页 |
2、保证法官的独立审判权和提高法官的素质 | 第67-69页 |
三、吴经熊的国体与政体思想 | 第69-78页 |
(一) 吴经熊的国体思想 | 第69-71页 |
(二) 吴经熊的政体思想 | 第71-78页 |
1、宪政体制下人民权利的行使 | 第71-72页 |
2、国家元首总统权利的行使及其制约 | 第72-74页 |
3、地方实行省长制 | 第74-75页 |
4、中央与地方采用均权制 | 第75-76页 |
5、吴经熊关于建立强有力政府的主张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吴经熊宪政思想的特点 | 第78-86页 |
一、浓厚的宪政工具论色彩 | 第78-81页 |
二、中西合璧的宪政理念 | 第81-83页 |
三、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体制设计 | 第83-86页 |
第五章 历史启示 | 第86-90页 |
一、民主政治要靠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 | 第86-87页 |
二、民主政治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 第87-88页 |
三、民主政治要培育宪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后记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