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生态工业园概述 | 第11-13页 |
| ·生态工业园的定义 | 第11-12页 |
| ·生态工业园的特征 | 第12页 |
| ·生态工业园的分类 | 第12-13页 |
|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 ·论文基本结构 | 第13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生态工业园相关理论分析 | 第15-23页 |
| ·工业生态学 | 第15-19页 |
| ·工业生态学的定义 | 第15页 |
| ·工业生态学研究范围 | 第15页 |
|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9-21页 |
| ·循环经济的起源、发展及内涵 | 第19-20页 |
|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 ·清洁生产 | 第21-22页 |
| ·清洁生产的概念及目标 | 第21-22页 |
| ·清洁生产的内容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23-34页 |
| ·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 ·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存在问题 | 第24页 |
| ·工业系统的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 ·生态特征 | 第24页 |
| ·生态工业系统的个别特征 | 第24-25页 |
| ·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5-27页 |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27-2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页 |
| ·评价标准的确立 | 第29页 |
|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第29-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产业链分析 | 第34-53页 |
| ·生态产业链概述 | 第34-37页 |
| ·生态产业链相关理论 | 第34-35页 |
| ·生态产业链分类 | 第35-36页 |
| ·生态产业链规划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研究状况简介 | 第37-41页 |
| ·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简介 | 第37-39页 |
| ·国内生态工业园发展研究状况简介 | 第39-41页 |
| ·国内外典型生态工业园产业链分析 | 第41-50页 |
| ·工业园先驱——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共生体产业链分析 | 第41-45页 |
|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产业链分析 | 第45-46页 |
| ·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产业链分析 | 第46-48页 |
| ·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暨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产业链分析 | 第48-50页 |
|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比较与借鉴 | 第50-52页 |
|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比较研究 | 第50页 |
| ·对于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建议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岳阳县生态工业园评价及产业链分析 | 第53-59页 |
| ·岳阳县生态工业园概况 | 第53-54页 |
| ·岳阳县生态工业园发展优势 | 第53-54页 |
| ·园区内企业概况 | 第54页 |
| ·岳阳县生态工业园评价 | 第54-57页 |
| ·岳阳县生态工业园产业链分析 | 第57-58页 |
| ·岳阳县生态工业园产业链分析 | 第57页 |
| ·岳阳县生态工业园存在问题 | 第57-58页 |
| ·建立岳阳市虚拟生态产业链的建议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岳阳市虚拟生态工业园产业链设计 | 第59-65页 |
| ·城市基本情况 | 第59-60页 |
| ·岳阳市经济发展概况 | 第59-60页 |
| ·岳阳市主要工业污染概况 | 第60-61页 |
| ·岳阳市工业分布情况 | 第60页 |
|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 第60-61页 |
| ·岳阳市虚拟生态工业园产业链设计 | 第61-64页 |
| ·目前已知的构建虚拟生态工业园产业链相关技术 | 第62页 |
| ·虚拟生态工业园产业链设计 | 第62页 |
| ·生态产业链信息集成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