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物二卖”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第10-12页 |
·损害赔偿的解决方法 | 第10-11页 |
·预告登记的解决方法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预告登记制度概念和功能 | 第14-24页 |
·各国预告登记立法的概况 | 第14-15页 |
·德国法上的预告登记 | 第14页 |
·瑞士法上的预告登记 | 第14-15页 |
·日本民法中的假登记 | 第15页 |
·我国《物权法》中的预告登记 | 第15页 |
·预告登记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5-19页 |
·预告登记与本登记的联系与区别 | 第15-16页 |
·不动产预告登记与异议登记的比较 | 第16-19页 |
·预告登记的功能 | 第19-24页 |
·预告登记有利于保护交易的安全 | 第19页 |
·预告登记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 第19-20页 |
·预告登记能够弥补物权变动制度自身的不足 | 第20-24页 |
·绝对意思主义与预告登记制度的弥补功能 | 第21页 |
·债权意思主义与预告登记制度的弥补功能 | 第21页 |
·债权形式主义与预告登机制度的弥补功能 | 第21-22页 |
·物权形式主义与预告登记制度的弥补功能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预告登记的运行及其条件 | 第24-32页 |
·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 | 第24-27页 |
·德国和台湾地区预告登记的范围 | 第24-25页 |
·瑞士法上预告登记的范围 | 第25页 |
·日本假登记的范围 | 第25-26页 |
·我国预告登记的范围 | 第26-27页 |
·预告登记的发生 | 第27-30页 |
·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预告登记的发生 | 第27-29页 |
·日本假登记发生的相关立法 | 第29页 |
·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及其解读 | 第29-30页 |
·预告登记的转让 | 第30页 |
·预告登记的消灭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预告登记的效力 | 第32-39页 |
·预告登记的效力模式 | 第32-33页 |
·预告登记的一般效力 | 第33-36页 |
·保全的效力 | 第33-34页 |
·保全顺位的效力 | 第34-35页 |
·预警的效力 | 第35页 |
·破产保护的效力 | 第35-36页 |
·我国预告登记的效力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