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进展 | 第20-3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20-27页 |
·流域经济及其空间分异内涵 | 第20-21页 |
·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 | 第21-23页 |
·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过程及机理 | 第23-24页 |
·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 | 第24-25页 |
·研究评述 | 第25-27页 |
·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区域差异及其成因理论 | 第27-28页 |
·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理论 | 第28-30页 |
·空间功能区理论 | 第30-34页 |
第三章 渭河流域及其发展概况 | 第34-42页 |
·范围界定 | 第34-35页 |
·自然环境特点 | 第35-39页 |
·地貌 | 第36-37页 |
·气候特征 | 第37-38页 |
·河流水系 | 第38-39页 |
·水资源条件 | 第39页 |
·社会经济现状 | 第39-42页 |
·产业发展 | 第39页 |
·城镇格局 | 第39-40页 |
·生态建设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及过程(1990—2008) | 第42-124页 |
·经济空间分异测度方法 | 第42-44页 |
·威尔逊不平衡指数 | 第42页 |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 第42-43页 |
·地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经济空间结构型式识别 | 第44-57页 |
·流域经济空间结构型式识别依据 | 第44-47页 |
·流域经济增长类型区的定量化界定 | 第47-50页 |
·不同经济增长类型区的空间关联分析 | 第50-54页 |
·渭河流域经济增长极系统的识别 | 第54页 |
·渭河流域经济非增长极区域类型识别 | 第54-56页 |
·渭河流域经济增长轴带的识别 | 第56-57页 |
·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 第57-98页 |
·1990年经济空间分异格局 | 第57-65页 |
·1995年经济空间分异格局 | 第65-74页 |
·2000年经济空间分异格局 | 第74-82页 |
·2005年经济空间分异格局 | 第82-90页 |
·2008年经济空间分异格局 | 第90-98页 |
·经济空间分异过程分析 | 第98-124页 |
·1990—1995年经济空间分异过程 | 第98-102页 |
·1995—2000年经济空间分异过程 | 第102-106页 |
·2000—2005年经济空间分异过程 | 第106-110页 |
·2005—2008年经济空间分异过程 | 第110-113页 |
·1990—2008年经济空间分异过程 | 第113-124页 |
第五章 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机理 | 第124-130页 |
·测度方法及结果 | 第124-125页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124-125页 |
·计算结果 | 第125页 |
·经济空间分异机理分析 | 第125-130页 |
·自然要素影响 | 第126页 |
·政策制度性要素影响 | 第126-127页 |
·社会经济要素影响 | 第127-130页 |
第六章 渭河流域经济空间优化对策 | 第130-140页 |
·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 第130-132页 |
·GDP与人口空间非均衡分布 | 第130-131页 |
·核心—边缘结构日益凸显 | 第131页 |
·中心县(区)域规模较小,集聚和扩散能力偏弱 | 第131-132页 |
·经济空间优化的原则 | 第132-133页 |
·流域人地和谐原则 | 第132页 |
·流域经济一体化原则 | 第132页 |
·流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原则 | 第132页 |
·流域经济集约集聚开发原则 | 第132-133页 |
·经济空间优化对策 | 第133-140页 |
·构建"一核、一轴、四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 第133页 |
·优化经济空间结构等级体系 | 第133-135页 |
·明确各区县的经济职能结构 | 第135-137页 |
·加强各经济节点间的通达性 | 第137页 |
·深化跨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分工与协作 | 第137-138页 |
·推进流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 | 第138-140页 |
第七章 结语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40-146页 |
·主要结论 | 第140-143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43-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