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论文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保险偿付能力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偿付能力的监管系统和工具研究 | 第10-12页 |
·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与偿付能力的研究 | 第12-14页 |
·保险公司的外部环境与偿付能力研究 | 第14-15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第2章 保险偿付能力及其监管 | 第17-22页 |
·保险偿付能力的概念 | 第17页 |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 | 第17-22页 |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涵义 | 第17-18页 |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现状 | 第19-22页 |
第3章 非寿险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第22-30页 |
·影响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外部宏观因素 | 第22-23页 |
·影响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内部微观因素 | 第23-30页 |
·注册资本金和总准备金 | 第23-24页 |
·资产结构 | 第24-25页 |
·再保险安排 | 第25-26页 |
·保险费率和保险费收入 | 第26-27页 |
·保险准备金的提存 | 第27-28页 |
·保险投资 | 第28页 |
·承保业务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 | 第28-30页 |
第4章 建立非寿险偿付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8页 |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介绍 | 第30-32页 |
·灰色系统简介 | 第30页 |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内部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第32-36页 |
·指标选择 | 第32-34页 |
·实证分析 | 第34-36页 |
·建立非寿险偿付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8页 |
第5章 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 第38-49页 |
·主成分分析模型介绍 | 第38-41页 |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39页 |
·主成分分析的步骤 | 第39-41页 |
·实证分析 | 第41-44页 |
·经济解释 | 第44-49页 |
第6章 提高中资非寿险偿付能力的措施 | 第49-56页 |
·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 第49-50页 |
·加入WTO后我国保险政策的可能性调整 | 第49页 |
·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 第49-50页 |
·如何提高中资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 第50-53页 |
·采用风险资本标准,实现资产负债匹配的动态管理 | 第50-51页 |
·将竞争重心转移到产品开发和服务上来 | 第51页 |
·控制资金运用风险,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 | 第51页 |
·建立和完善再保险体系,在保险系统内分散风险 | 第51-52页 |
·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保障基金 | 第52-53页 |
·确定适当的总准备金提取比例和积累规模 | 第53页 |
·加强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 | 第53-56页 |
·充分发挥监管机构在公开信息制度上的积极推动作用 | 第53页 |
·完善监管指标体系,提高监管的可操作性 | 第53-54页 |
·加强对外资公司的监管,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 第54-5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页 |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附录A | 第64-72页 |
附录B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