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7页 |
一 | 第7-10页 |
二 | 第10-14页 |
三 | 第14-17页 |
第一章 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的基础及其形成 | 第17-36页 |
第一节 语言学和诗学的联姻 | 第17-27页 |
1. 对文学性的追寻 | 第17-21页 |
2. 语言学概念与方法—对索绪尔的继承与发展 | 第21-27页 |
第二节 诗性功能理论的形成 | 第27-36页 |
1. 语言的结构功能模式 | 第27-30页 |
2. 语言的多功能性和作为语言艺术主导的诗性功能 | 第30-36页 |
第二章 诗性功能的内涵及其运作 | 第36-52页 |
第一节 语言的两极 | 第36-45页 |
1. 语言的两极—选择和组合 | 第36-38页 |
2. 两极的病理学基础—相似性和邻近性紊乱 | 第38-42页 |
3. 隐喻和转喻的两极 | 第42-45页 |
第二节 对等原则及其运作 | 第45-52页 |
1. 对等原则的投射 | 第45-49页 |
2. 对等原则与符号的自指 | 第49-52页 |
第三章 诗性功能的实现 | 第52-72页 |
第一节 诗歌语法 | 第52-58页 |
1. 诗歌的语法 | 第52-54页 |
2. 语法的诗歌—普希金抒情诗二首 | 第54-58页 |
第二节 “平行”—诗歌的结构 | 第58-72页 |
1. “平行”的含义 | 第58-63页 |
2. “平行”的分析实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9首的二元结构 | 第63-72页 |
第四章 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批评 | 第72-85页 |
第一节 批评与反批评 | 第72-79页 |
1. 卡勒的批评 | 第72-75页 |
2. 雅各布森对话批评 | 第75-79页 |
第二节 批评的批评 | 第79-85页 |
1. 矛盾的揭示 | 第79-81页 |
2. 理论的比较 | 第81-85页 |
第五章 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与中国诗学 | 第85-107页 |
第一节 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 | 第85-95页 |
1. 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性功能 | 第85-91页 |
2. 李白《玉阶怨》的结构分析 | 第91-95页 |
第二节 中西诗学的同构模式及其文化心理阐释 | 第95-107页 |
1. 中国律诗的结构及其普遍模式的构建 | 第95-100页 |
2. 雅各布森的二元对立与阴阳之道 | 第100-107页 |
结语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后记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