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解放前的徐铸成与《文汇报》——进步的报人与报纸 | 第15-23页 |
·“孤岛”时期的徐铸成与《文汇报》 | 第15-18页 |
·在抗日浪潮中挂“洋旗”创刊 | 第15-16页 |
·报纸与报人的结合——徐铸成入主《文汇报》 | 第16-17页 |
·抗日报刊《文汇报》 | 第17-18页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文汇报》终停刊 | 第18页 |
·解放战争时期的徐铸成与《文汇报》 | 第18-21页 |
·在两极势力对决中复刊 | 第18-20页 |
·报纸与报人的结合——徐铸成重回《文汇报》 | 第20页 |
·民主报刊《文汇报》 | 第20-21页 |
·舍生取义——《文汇报》再次终刊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解放后的徐铸成与《文汇报》——社会主义的报人与报纸 | 第23-31页 |
·私营报刊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23-26页 |
·共产党为迎接解放所做的新闻准备 | 第23-24页 |
·建国初私营报刊发展步履维艰 | 第24-25页 |
·私营公助和公私合营 | 第25-26页 |
·广告和发行渠道的改造 | 第26页 |
·《文汇报》与徐铸成的转型之路 | 第26-30页 |
·复刊与新生 | 第27-28页 |
·困惑与危机 | 第28-29页 |
·突出重围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文汇报》在立场层面的转变 | 第31-44页 |
·1956年《文汇报》复刊背景 | 第31-34页 |
·"双百"方针推动了新闻界的“求新”和“求变” | 第31-32页 |
·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 第32-33页 |
·第二次新闻工作改革 | 第33-34页 |
·《文汇报》复刊前的准备 | 第34页 |
·《文汇报》立场变迁的梳理 | 第34-41页 |
·1956年10月1日复刊后的《文汇报》——少言论、多报道 | 第35-37页 |
·"孤岛"时期的言论关照——抗日爱国、立场鲜明 | 第37-38页 |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进步性 | 第38-39页 |
·解放战争胜利之后——社会主义性 | 第39-41页 |
·徐铸成逐渐左转之浅析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文汇报》在业务层面的革新梳理 | 第44-55页 |
·重视读者需求 | 第44-46页 |
·1956年复刊时所体现出的读者意识 | 第44-45页 |
·对“读者意识”传统的梳理 | 第45-46页 |
·内容上的革新与秉承 | 第46-52页 |
·独家新闻 | 第46-48页 |
·花、鸟、虫、鱼 | 第48-52页 |
·编排上的创新与秉承 | 第52-54页 |
·编排上的创新 | 第52-53页 |
·报史上对新闻编排的完美追求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