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5页 |
·植物细胞骨架结构与功能 | 第15-23页 |
·引言 | 第15页 |
·植物细胞骨架功能的新观点 | 第15-16页 |
·活体探针的优势与限制 | 第16-18页 |
·肌动蛋白的动力学和组织特征 | 第18-19页 |
·植物细胞微管的动力学和组织特征 | 第19-21页 |
·细胞骨架的信号转导和调节途径 | 第21-23页 |
·高度动态的植物细胞CMT阵列 | 第23-30页 |
·植物CMTs的特点 | 第23-24页 |
·CMTs装配动力学 | 第24-26页 |
·CMTs装配的动力学调节 | 第26-29页 |
·CMTs与细胞的伸展 | 第29-30页 |
·植物细胞形态发生与CMTs组织过程 | 第30-39页 |
·细胞的形态变化由于细胞生长焦点的转换所致 | 第30-31页 |
·不同生长过程中的细胞骨架基础 | 第31-32页 |
·微管细胞骨架的分子遗传学联系 | 第32-34页 |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分子遗传学关系 | 第34-35页 |
·细胞骨架的信号传导及其曲折迂回的通路 | 第35-36页 |
·周质弱化 | 第36-39页 |
·微管相关蛋白种类及其重要功能 | 第39-45页 |
·MAP功能:参与微管阵列的形成与维持 | 第39-40页 |
·MAP的分类 | 第40页 |
·MAPs的鉴定策略和方法 | 第40-41页 |
·MAP65家族的表达和分布 | 第41-42页 |
·MAP65家族的功能分析 | 第42-45页 |
第二章 CMT阵列重组参与慈姑叶柄通气组织横隔膜细胞间通气空间的形成 | 第45-61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植物材料及其生长条件 | 第46-47页 |
·解剖与测量 | 第47页 |
·细胞核DAPI染色 | 第47-48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本的制备 | 第48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样本的制备 | 第48页 |
·微管的免疫荧光标记 | 第48-49页 |
·结果 | 第49-57页 |
·慈姑叶柄通气组织的形成 | 第49-51页 |
·横隔膜细胞的形态变化与细胞间通气空间的形成 | 第51-54页 |
·横隔膜细胞间通气空间形成过程中CMT阵列的重组 | 第54页 |
·横隔膜细胞透射电镜图像显示微管阵列 | 第54-57页 |
·讨论 | 第57-61页 |
第三章 通气组织横隔膜维管束发育过程中的CMTS的重排 | 第61-73页 |
·引言 | 第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植物材料及其生长条件 | 第61页 |
·解剖测量与活性鉴定 | 第61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观察 | 第61-62页 |
·微管的免疫荧光标记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70页 |
·横隔膜复杂的维管束系统的形成 | 第62页 |
·横隔膜细胞分化形成维管束 | 第62-64页 |
·横隔膜细胞通过两种方式发育形成维管束 | 第64-66页 |
·横隔膜细胞分化形成维管束过程中CMTs的重排 | 第66-69页 |
·成熟横隔膜细胞保持生活状态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3页 |
第四章 慈姑叶柄通气组织发育中细胞壁矿质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73-89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植物材料与生长条件 | 第74-75页 |
·解剖学准备与生长测量 | 第75页 |
·冰冻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微量分析 | 第75-76页 |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76页 |
·结果 | 第76-85页 |
·不同发育阶段两种通气组织细胞的伸展速度 | 第76页 |
·不同发育时期通气组织细胞表面特征的变化 | 第76-79页 |
·不同发育阶段通气组织细胞壁的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 第79-81页 |
·某些矿质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81-85页 |
·讨论 | 第85-89页 |
第五章 微管及微管相关蛋白活体探针的初步研究 | 第89-107页 |
·引言 | 第8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8页 |
·植物材料、菌种、质粒和试剂 | 第89-90页 |
·试验方法 | 第90-98页 |
·结果 | 第98-105页 |
·拟南芥TUA6基因克隆 | 第98-99页 |
·拟南芥MAP65-6基因克隆 | 第99-100页 |
·融合蛋白植物表达载体pG34-GFP | 第100页 |
·融合蛋白植物表达载体pTUA6-GFP | 第100-101页 |
·融合蛋白植物表达载体pGFP-TUA6 | 第101-102页 |
·融合蛋白植物表达载体pMAP65-6-GFP | 第102页 |
·T_0代转基因拟南芥获得 | 第102-105页 |
·T_1代转基因拟南芥获得 | 第105页 |
·讨论 | 第105-107页 |
全文结论 | 第107-10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09-111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投送的论文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